近年來,中央、青海省委省政府連續出臺多項政策做出部署,特別在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方面,多次強調金融服務“三農”的重要性和完善金融服務的緊迫性。隨著城鎮化的深入推進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農村金融的需求日益旺盛和多元化,農牧業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壓艙石”的作用。普惠金融作為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核心支柱,在打好脫貧攻堅戰、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補短板、支持鄉村產業發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鄉村振興戰略極為重要、極為關鍵的支持要素。本網特推出《為有源頭活水來》系列報道,以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發生變化的切入點,講述一個個金融服務三農的青海故事。
海拔4100多米的玉樹州雜多縣薩呼騰鎮多那村,吉祥好運小賣部就開在穿境而過的省道邊,小賣部的后面,是多那希望小學。
47歲的拉加是小賣部的經營者,瘦高文靜,戴著一副金絲邊的眼鏡。我們去的時候是下午,拉加8歲的小兒子丁軍也在店里,有三兩個村里的同學來買作業本,丁軍幫爸爸完成了這單“生意”。
小店是拉加在2017年貸款5萬元開起來的,主要經營小食品、飲料和包括藏文作業本在內的一些文具。拉加說,在玉樹農商銀行雜多支行的幫助下,他成為了多那村第一個貸款的村民,2017年和2018年各貸了5萬元,都用在了這家小店上。在開店之前,家里主要經濟來源為采挖蟲草,收入僅夠維持一家8口的簡單生活。如今,小店一年收入10萬元,加上蟲草季收入的3萬多,家里生活條件大大改善,也有了積蓄。
今年,拉加向村里與農商行建立的“雙基聯動”辦公室申請了10萬元貸款,打算與朋友一起做藏毯生意。“憑著這幾年在農商行積累的信用,拉加的信用貸款額度已經達到了10萬元。等銀行審批完,貸款就能發放了。”農商行雜多縣支行行長、多那村掛職黨支部副書記尼忠說。
多那村是雜多縣出了名的信用村。村黨支部書記、農商行雜多縣支行掛職副行長尕格介紹說,今年村里貸款的牧戶有200多戶,貸款金額達到1700萬元,主要用于經商、發展畜牧業等,而且貧困戶的貸款利息全部由財政進行貼息。在尕格的記憶中,從2014年至今,村里的貸款增量一直提高。
尤其是2019年,多那村被評為“信用村”后,村民的日子更是一天一個樣兒。
貸款不再需要任何抵押、任何擔保,憑身份證、戶口本就可到網點貸到5—10萬元的貸款。有了資金支持,村民們有的搞起了養殖,有的搞起了運輸,村上的青壯年沒有一個閑坐在家中的,都開始有了自己的營生。“其實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說是無抵押擔保,其實是拿我們全村的信用做擔保。我一定要按時還本付息,講信用。”拉加說。
近年來,為進一步推動青海農牧區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增強社會信用意識,提高農牧戶信貸可得性,青海省農村信用聯社系統以信用體系建設為基礎,積極構建農牧區良好的信用環境。截至2020年6月末,累計評定信用縣12個、信用鄉(鎮)184個、信用戶村2262個、信用戶57.53萬戶,農牧信用戶評定率達57.98%。
青海省農村信用聯社副主任宋曉華表示,通過構筑有效的信用體系,切實解決了農牧區客戶群體貸款難、融資貴、無擔保無抵押的問題。同時,為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農信聯社還堅持以農牧區信用體系建設為基礎,大力開展城鎮居民、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主、市場商圈等信用評定工作,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