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貫徹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等原則。改革是同一種社會形態發展過程中的量變,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時代的鮮明特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牢把握改革開放的前進方向,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解決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在許多領域實現了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和整體性重構。我們要總結和運用好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一條寶貴經驗,也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經驗。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的重要前提條件。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靠的是改革開放;新時代新征程上,要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開放。實踐證明,善于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條重要經驗,黨的全面領導直接關系到改革的根本方向和最終成敗。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的重大原則,排在首位的就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使命決定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敢于突進深水區,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面對新矛盾新挑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開了嶄新局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堅持黨的領導,全面從嚴治黨,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關鍵和根本。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新征程,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全新局面。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部署改革開放以來最大規模的機構改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也是我們黨最鮮明的旗幟。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最鮮明的品格,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改革,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以人民為中心謀劃和推進改革,有助于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使改革更好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擁有最堅實的依托、最強大的底氣、最澎湃的動力。
運用正確的改革方法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運用正確的改革方法尤為重要。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則事半功倍,不得法則事倍功半甚至產生不利影響。這就需要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進程,揭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以及由此決定的中國改革的總體方法,探索改革的歷史和現實規律以及貫穿于改革全過程的主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決定了我們當前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只有牢牢抓住這個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觀察和把握社會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進各種社會矛盾的解決。
堅持守正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們說堅定制度自信,不是要故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守正和創新是辯證統一的,貫穿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過程。守正即堅守正道、堅守真理,創新即開辟事業發展新境界、探索人類文明新形態。守正是根本、是底色、是前提,是黨和國家生存發展的根本基石,創新則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全面深化改革擺脫了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力戒因循守舊,敢于創新、勇于創新、善于創新,順應時代發展新趨勢,在創新中解決新矛盾、新問題,實現新創造、新突破,實現了理論和制度等諸多領域的創新。
注重系統集成。堅持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推進,推動各領域各方面改革舉措同向發力、形成合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特征之一,就在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領域改革之間緊密聯系、相互交融,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會牽動其他領域,同時也需要其他領域改革密切配合。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論特征。這一理念強調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旨在通過加強改革措施的系統集成,放大整體效應和集成效應,從而更好地推進改革進程,實現改革目標。因此,要加強各項改革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鞏固和深化解決體制性障礙、機制性梗阻、創新性政策方面的改革成果,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突破。
謀劃與落實并重。抓改革落實,既要積極主動,更要扎實穩健,明確優先次序,把握時度效,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有釘釘子的精神,釘釘子往往不是一錘子就能釘好的,而是要一錘一錘接著敲,直到把釘子釘實釘牢,釘牢一顆再釘下一顆,不斷釘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結果很可能是一顆釘子都釘不上、釘不牢。我們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加大改革抓落實力度,完善上下協同、條塊結合、精準高效的改革落實機制,下更大氣力抓好改革督察工作,推動改革舉措落地見效。同時,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察實情、出實招、求實效,堅決防止和克服形式主義,制定好實施方案,做到精準施策、適時適度。
把握正確的改革主線
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改革本質上是一種破舊立新的活動,只有形成合理的制度才能從根本上保障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改革能否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最根本的要看形成的制度是否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能不能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0多年的改革開放實踐表明,正是因為各項制度的不斷健全完善,才有力保障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大局穩定、人民安居樂業。進入新時代,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和國內改革發展穩定的繁重任務,更加需要發揮制度優勢,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歷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總結改革開放寶貴經驗,創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強調,“要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改革開放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制度建設分量更重。黨的二十大確立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中心任務。因此,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主題,將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作為主線,把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以“中國之制”成就“中國之治”,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支撐。
全面依法治國與制度建設之間存在密切關系,二者相互促進,共同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依法治國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經驗之一。制度建設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為國家的長期發展提供穩定的制度保障。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法治體系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基石之一,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穩定的法治保障。在全面依法治國的過程中,加強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要條件。這包括建立健全基層治理制度、加強社區自治、推動社會組織發展,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的治理格局。同時,完善法治體系建設是關鍵,包括強化法律的權威性和執法的公正性,提高法律實施的效果和社會認可度。加強法治建設和制度建設,有助于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繁榮發展。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的歷程與經驗研究”(23&ZD031)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