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大時代,需要練就通達古今、直抵人心的蒼勁筆力。只有守住人民這個“根”,筆下的人物形象才能是真實的、現實的、樸實的,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真實鮮活的質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眼納千江水、胸起百萬兵,把握歷史進程和時代大勢,反映中華民族的千年巨變,揭示百年中國的人間正道,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唱響昂揚的時代主旋律。”我創作長篇小說《百川東到海》就是帶著這樣一份使命感,嘗試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頑強奮斗的革命歷程寫下文學的注腳。
聆聽親歷者講述,對文學寫作者來說彌足珍貴。創作《百川東到海》,就源于兒時見到過的革命前輩,以及長大成人后在遵義工作期間聽說的往事。這些往事波瀾壯闊,蘊含著豐富的文學素材,引起了我的好奇與向往。尤其在深入學習黨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后,過去聽聞的故事在我腦海中不斷盤旋,將其寫下來的念頭油然而生,愈發強烈。真正的寫作開始于2017年。在將近4年的時間里,書中人物、地點、事件、脈絡幾經調整,終于成形。
回顧創作過程,我對“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的感悟不斷加深。親歷者們平實的講述中蘊有深沉的力量,讓我的寫作有了堅實依靠。他們不僅提供了故事原型,更讓我堅定了寫作的決心和態度:只有守住人民這個“根”,筆下的人物形象才是真實的、現實的、樸實的,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真實鮮活的質感。
為做到紀實性和虛構性有機結合,我深入歷史,錘煉筆力。文學創作是個艱辛曲折的過程,特別是歷史題材作品,需要在內容選材、藝術表達、思想開掘等各個方面穩扎穩打,精益求精。我花大量時間閱讀和調研,在深入歷史、獲取各類信息后,以小說的形式整合素材、結構故事、塑造人物。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百川東到海》故事跨越30年,塑造了以革命先輩為原型的諸多人物,涉及新文化運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展現革命者在不同歷史時期經受的淬煉。歷史事件要還原、講故事要真實可信、場景描繪要逼真,離不開扎實的案頭工作。從書籍、紀錄片、影視劇,到上世紀30年代的舊報刊,對重點歷史情節,我竭盡所能地尋找資料。在故事之外,為寫出每一座城市、每一個鄉村的歷史文化特色,我鋪陳了很多文化場景,比如市井街頭、園林建筑、書法繪畫、戲曲歌舞等等,以此增加時代質感。當掌握了豐富的資料,諳熟文化背景及諸多細節后,我感到“下筆如有神”,虛構的人物置入真實的歷史畫卷,別具一格的故事場面呼之欲出。
我常常回味這次寫作的點點滴滴。在書寫革命先輩篳路藍縷、百折不撓奮斗的過程中,我始終有一種自我提升的緊迫感。臨近小說收筆的一個凌晨,身處遵義暑熱的大山,筆下卻是漫天雪花中的北方戰場,一個人物結束了她在書中的故事,即將離場。這時,我似乎看見了那個革命者負重前行的背影,體會到太多筆力所不能及的壯闊歷史和世間角落。生花妙筆,需要寫作者擁有廣闊胸懷;書寫大時代,需要練就通達古今、直抵人心的蒼勁筆力。作為一名寫作者,我將心存敬畏,上下求索,用心用情投入到為國家寫史、為民族鑄魂、為人民立傳這項偉大事業中。這既是一項應盡的責任,更是一份無上的光榮。
(作者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