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規劃《建議》,明確了未來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要求、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描繪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對動員和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堅強有力的錨定性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錨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綜合考慮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要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這里使用了一個很生動的詞語:錨定。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要緊緊盯住2035年的遠景目標,2035年遠景目標又錨定本世紀中葉我國要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為了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現代化強國,就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建成文化強國是建成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基礎。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就要堅守崇高的文化理想,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設與我國深厚文化底蘊和豐富文化資源相匹配、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戰略布局相適應、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才能基本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們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向著這個目標更加積極有為地進行努力,“為此,建議稿在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部分突出強調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樣表述,在黨的全會文件中還是第一次,既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奮斗目標,也是實事求是、符合發展規律的。”
只有確保2035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本世紀中葉才能建成世界科技強國。2016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指出,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為此,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要求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
持續推進的接力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來詮釋中國式現代化,明確提出到20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這個目標在上世紀末如期實現,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在這個基礎上,黨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扭住這個奮斗目標,一茬接著一茬干,一棒接著一棒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了顯著成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建議》中很多內容都體現了這種接力性。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這是對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的豐富和發展。新發展理念賦予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的內涵,同時強調了發展的質量、效率、公平、可持續、安全性。
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就轉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目標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有著更豐富的內涵:其一,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這是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加宏偉的目標。其二,面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面深化改革,不僅要求制度建設的分量更重,而且啃的硬骨頭更多,涵蓋領域的廣泛性、觸及利益格局調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問題的尖銳性、突破體制機制障礙的艱巨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在這一過程中,全面依法治國的作用更加突出。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既立足當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問題;又著眼長遠,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積法治之勢,促進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長期性的制度保障。同樣,全面從嚴治黨要求主體責任、監督責任更加落實,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指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要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體制改革,構建更加系統完備、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一以貫之的人民性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為人民群眾創業創新提供廣闊的舞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有很多具體舉措,特別是創業創新發展的舉措,使廣大民眾有各種機會發展自己: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這是科技創新的舞臺;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健康發展,為中小企業發展搭建舞臺;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使民間創業有更多市場機會;破除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各種壁壘,完善促進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的法律環境和政策體系。
從數量上和質量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需求。為了滿足民主、法治需求,保障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為了滿足公平、正義需求,健全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堅持平等準入、公正監管、開放有序、誠信守法,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市場;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為了滿足安全、環境需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另一方面,不斷從質量上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更加注重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公益屬性,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
發展始終以人民為中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促進充分就業;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資制度,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增強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實效;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科學管用的系統性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其中之一就是堅持系統觀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議稿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堅持系統觀念的原則。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系統謀劃、統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根據新的實踐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在這個過程中,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系統觀念有豐富內涵,很重要的就是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
前瞻性思考就是要抓住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既清醒地把握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
全局性謀劃就是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要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轉化,人民物質文化需求變成了美好生活要求。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9月11日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人民對健康生活的要求不斷提升,生物醫藥、醫療設備等領域科技發展滯后問題日益凸顯。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須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創新成果。同時,人民群眾還需要更普惠、更便捷的公共服務。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
戰略性布局就是要深刻領會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的內在要求,又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整體性推進就是把握住各個環節,既要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建設,又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既要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又要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實現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
奮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保持戰略定力,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危中尋機、化危為機,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不斷向高質量發展邁進,我們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作者: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高天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