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窥国产亚洲女爱视频在线,久久免费小视频黄色网站,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不卡顿,亚洲精品A∨在线国自产拍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貢獻

2021年05月11日 10:03:00
來源: 《紅旗文稿》2021/9 作者: 江時學

  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發出倡議:“亞洲和世界各國要回應時代呼喚,攜手共克疫情,加強全球治理,朝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不斷邁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美好的目標,也是一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才能實現的目標。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中,在維護世界和平、確保普遍安全、促進世界繁榮、推動文明互鑒和倡導綠色發展等方面都作出了積極的重要的貢獻。

  為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望。和平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沒有和平,發展就無從談起。”中國在歷史上經常遭受外強欺凌,尤為懂得和平的珍貴。中國無論發展到什么程度,都永遠不稱霸、不擴張、不謀求勢力范圍,不搞軍備競賽。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積極倡導和平理念。理念是行動的指南。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構建和諧世界以及新型大國關系等和平外交理念的基礎上,中國還提出了兩個“構建”,即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以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就是合作共贏。在國際交往中,中國始終秉持這一理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關系,促進了國家間的和平共處與平等相待。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睦鄰友好的方針,以親、誠、惠、容的理念處理與周邊國家關系。積極參與處理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既承擔著廣泛的國際義務,也發揮著負責任的建設性作用。

  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在維和行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美國紐約出席聯合國維和峰會時,提出了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的四個主張:恪守維和基本原則;完善維和行動體系;提高快速反應水平;加大對非洲的幫扶。此外,習近平總書記還宣布,為支持改進和加強聯合國維和行動,中國將實施6大舉措,其中包括:加入新的聯合國維和能力待命機制,建設一支8000人規模的維和待命部隊;積極考慮應聯合國要求,派更多工程、運輸、醫療人員參與維和行動;為各國培訓維和人員;將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的部分資金用于支持聯合國維和行動,等等,為促進世界和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領土爭端問題上保持最大限度克制。世界上的領土爭端不在少數,關鍵是有關各方能否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爭端。鄧小平提出用“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方式來處理中國與有關國家的領土爭端,這一主張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和贊賞。為了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和平,中國在領土爭端問題上保持最大限度克制。迄今為止,已與12個鄰國簽訂了邊界條約或協定,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

  為普遍安全作出貢獻

  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面臨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發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無減,實現普遍安全、促進共同發展依然任重道遠。”普遍安全是世界各國在非傳統安全領域追求的目標。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人類普遍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提出亞洲安全觀和新安全觀。作為亞洲國家,中國當然希望亞洲能實現普遍安全。在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共同就是尊重和保障每一個國家安全,綜合就是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合作就是通過對話合作促進各國和本地區安全,可持續就是發展和安全并重以實現持久安全。2016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將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升格為新安全觀。

  積極參與全球安全治理。全球安全問題的應對之道就是全球安全治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穩步上升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參與全球安全治理的愿望和能力與日俱增。中國堅決支持國際反恐怖斗爭,先后同70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度開展打擊網絡犯罪合作,提出責任共擔、社會共治的國際禁毒合作方案,聯合各國開展國際追逃追贓、打擊電信詐騙等執法行動,全面參與聯合國、國際刑警組織、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等國際和區域合作框架內的執法安全合作,創建了湄公河流域執法安全合作機制,建立了新亞歐大陸橋安全走廊國際執法合作論壇。

  不斷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中國擁有14億人口,實現本國的發展和安全穩定就是對世界的貢獻。中國社會安定有序,人民安居樂業,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平安中國成為一張亮麗的國家名片。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用1個多月時間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勢頭,用2個月左右時間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用3個月左右時間取得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進而奪取了全國抗疫斗爭重大戰略成果,為全球安全治理作出了重大貢獻。

  為世界繁榮作出貢獻

  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發展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為世界繁榮作出的貢獻,就是努力加快自身的發展,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同時不忘援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我們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這本身就是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貢獻。

  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曾致函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中國脫貧攻堅的重大歷史性成就,為整個國際社會帶來了希望,提供了激勵。

  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放是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也是促進疫后經濟復蘇的關鍵。1978年以來,中國始終不渝地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提升發展的內外聯動性,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更多惠及其他國家和人民,樂于為其他國家的發展提供“搭便車”的良機。近幾年,除進一步放松對外資的限制和大幅度降低關稅以外,中國還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成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同多個國家簽署了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定,積極參與多雙邊區域投資貿易合作機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加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等等。

  倡議共建“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政治、外交、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一帶一路”重大合作倡議提出以來,備受國際社會關注,沿線國家廣泛響應。“一帶一路”建設,從倡議走向實踐、從愿景變為行動,進展和成果明顯,合作伙伴眾多,影響力和號召力日益增強,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了堅實基礎。世界銀行的一個研究報告認為,至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有望幫助全球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一帶一路”建設是開放包容的發展平臺,是大家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而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開幕式上所說的那樣,所有感興趣的國家都可以加入進來,共同參與、共同合作、共同受益。共建“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發展,崇尚的是共贏,傳遞的是希望。

  力所能及地援助其他發展中國家。“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中國始終把自身發展和發展中國家共同發展緊密聯系起來,支持和幫助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減少貧困、改善民生,減少全球發展不平等、不平衡現象,使各國人民公平享有世界經濟增長帶來的利益。

  為文明互鑒作出貢獻

  不同文明凝聚著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貢獻,文明互鑒能消除不同文明之間的隔閡,中國積極開展文明交流互鑒,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促進世界和平發展作出貢獻。

  為文明互鑒提供中國方案。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但如何進行文明互鑒,則是一個必須要回答的重要問題。2019年5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提出了加強文明互鑒的中國方案:一是要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二是要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三是要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四是要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這一方案既表達了中國為推動文明互鑒作出貢獻的良好愿望,也體現了各國在推動文明互鑒時應該奉行的原則;既闡述了文明互鑒的重要意義,也提出了開展文明互鑒的方式方法。

  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文化與文明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作為文明大國,中國不僅提出了如何進行文明互鑒的中國方案,而且還以實際行動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例如,中國的文學、繪畫、音樂、舞蹈、曲藝、戲劇和影視劇等藝術作品具有很高的水準。這些藝術作品蘊含了中華文明的精髓,深受世界各地民眾的歡迎。在一定程度上,國外的許多人就是從這些藝術作品中了解中華文明的。

  積極熱情請進來。文明互鑒是雙向的。在推動中外人文交流時,中國十分重視請進來,一個重要的方式就是將國外出版的書籍譯成中文后在中國出版。此外,還經常性地邀請外國藝術家來華演出或舉辦各種形式的展覽和電影周。據報道,世界級經典音樂劇《貓》三次來華演出。青年人是未來的希望,也是文明的傳播者。中國的許多大學都接納了為數不少的外國留學生。他們既能在中國學習知識,了解中國,也能將中國的文化帶回去,將其祖國的文化帶到中國。

  將中國領導人著作譯成外文后在國際上發行。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等中國領導人都出色地秉承了中華文明中與治國理政有關的優秀理念。這一理念體現了他們在治國理政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同時也彰顯了中華文明的精髓。因此,將中國領導人的著作譯成外語后在國際上發行,既能推動文明互鑒,也能使國際上更多的人理解中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自2014年9月28日公開發行第一卷中文版以來,已被譯為20多種外國語,受到了各國政治家、學者和媒體人士的高度關注。

  為綠色發展作出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4月召開的“領導人氣候峰會”上講道:“中國將生態文明理念和生態文明建設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中國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貫徹新發展理念,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中國的綠色發展為推動全球氣候治理、全球環境治理和全球生態治理作出重要貢獻。

  踐行生態文明觀。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中國深刻認識到環境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堅定不移貫徹綠色發展理念,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摒棄以犧牲環境換取一時發展的短視做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全球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支撐。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生態環境總體改善。同時,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堅定踐行多邊主義,努力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

  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中國一貫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以實際行動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體現出大國擔當精神。在國際上,中國為達成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作出了重要貢獻,也是落實這一協定的積極踐行者。在國內,中國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議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宣布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承諾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遠遠短于發達國家所用時間。這是中國基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中國對推進全球環境治理、實現綠色發展作出的重大努力和貢獻。

  (作者:上海大學特聘教授)

  責任編輯:劉玉成

標簽 -
網站編輯 - 陳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