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窥国产亚洲女爱视频在线,久久免费小视频黄色网站,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不卡顿,亚洲精品A∨在线国自产拍

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人類發展進步

2021年09月10日 16:01:22
來源: 《紅旗文稿》2021/17 作者: 張志洲

  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人類歷史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鑒、融合的宏偉畫卷。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多種宗教。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中,形象地將文明的多樣性比擬為陽光有七彩和春天有百花,“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陽光有七種顏色,世界也是多彩的”。文明的發展、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求同存異、開放包容,離不開文明交流、互學互鑒。歷史呼喚著人類文明同放異彩,不同文明應該和諧共生、相得益彰,共同為人類發展提供精神力量。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當今世界文明版圖,是各地區各民族文明及其相互關系歷史演進的結果,每一種文明都是基于各自生產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制度構建與社會規范而形成的,都是人類智慧結晶。不同文明有不同特色,共同構成了世界文明多樣性。體現“西方中心主義”的“西方文明霸權”觀、建立“單一普世文明”觀和西方文明是人類政治制度歸宿的“歷史終結觀”等,忽視、否定、排斥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和合理性,不利于世界文明發展進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我們應該堅持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樣的理念,讓人類創造的各種文明交相輝映,編織出斑斕絢麗的圖畫,共同消除現實生活中的文化壁壘,共同抵制妨礙人類心靈互動的觀念紕繆,共同打破阻礙人類交往的精神隔閡,讓各種文明和諧共存,讓人人享有文化滋養。”不同文明凝聚著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貢獻,沒有高低之別,更無優劣之分。文明之間要對話,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

  不同文明相處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在多樣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鑒、和諧共存,這個世界才能豐富多彩、欣欣向榮。習近平總書記在承認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基礎上,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鑒的基本原則,倡導不同文明平等包容、相互尊重、取長補短、兼收并蓄、和平相處、和諧共生。事實表明,秉持正確的態度和原則,文明交流互鑒就能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不同文明需要相互尊重、取長補短、兼收并蓄、和平相處、和諧共生,對待不同文明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文明是平等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文明是包容的。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2014年6月28日,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尊重文明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平共處、和諧共生,不能唯我獨尊、貶低其他文明和民族。”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們要倡導交流互鑒,注重汲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取長補短,兼收并蓄,共同繪就人類文明美好畫卷。

  文明交流互鑒不能搞唯我獨尊的單一文明霸權,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特別要警惕搞以意識形態包裝的文明沖突,警惕將西方文明構建為全球“單一的普世文明”,警惕以文明劃線“拉幫結伙”、制造對抗。人類歷史告訴我們,企圖建立單一文明的一統天下,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居高臨下對待一種文明,不僅不能參透這種文明的奧妙,而且會與之格格不入。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鑒應當遵循的原則,共同推動人類文明實現創造性發展。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動。文明交流互鑒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文基礎和蓬勃的發展動力。

  2015年3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的主旨演講中強調“必須堅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鑒”,倡導“邁向命運共同體”。2019年5月15日,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論述道:“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四點主張: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這些主張也是推進文明交流導向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思想方法。在該演講中,他對“亞洲人民期待一個開放融通的亞洲”作進一步解釋時說:“亞洲近幾十年快速發展,一條十分重要的經驗就是敞開大門,主動融入世界經濟發展潮流。如果各國重新回到一個個自我封閉的孤島,人類文明就將因老死不相往來而喪失生機活力。亞洲各國人民希望遠離封閉、融會通達,希望各國秉持開放精神,推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就把文明交流互鑒導向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強調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各國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西方學者對于世界文明問題的研究盡管非常豐富,但在研究領域或學科上卻是條塊切割的,沒有將文明交流交往的前景和目標設定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缺乏關于人類共同命運的通盤思考。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崇尚并致力于推動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鑒,而且將文明交流互鑒的長遠愿景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緊密相連,超越了文明交流互鑒的一般性活動和事項本身,也超越了國別的文化交流政策和單個文明的視角,真正站在世界文明的歷史高度和對人類普遍關懷的角度,使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的共同發展。文明交流互鑒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緊密相連。文明交流互鑒也只有超越某單一文明形態的自以為是和偏狹自私,才能使自身文明造福于整個人類,并在交流互鑒中產生倍加效應,共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貢獻思想、智慧和力量。

  中華文明既在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綿延五千年而不絕,又在文明諸要素領域顯示出自己的鮮明特性。面對經濟全球化時代新的世界文明版圖以及人類所共同面對的一系列難題,如何推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中華文明既需要新定位,也需要做出新貢獻。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人文精神豐富多彩,教育受重視,典章制度與倫理規范在古代世界自成一體。中華文明的突出內涵包括“天人合一”、“仁者愛人”、“天下大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中庸”、“和天下”、“綏萬邦”、“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兼愛非攻”、“治國平天下”等等,其中的許多精神仍然被傳承與發揚。習近平總書記幾乎每次關于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演講,為了闡明觀點,都會引用中國古代的文獻典籍,這些所引用的觀點都蘊含了中華文明傳統的價值觀或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高度概括地表明了中華文明的歷史貢獻、近代遭遇與復興訴求:“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有著5000多年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從那時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推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正是要從中國自身的文明現狀、復興訴求和世界情懷出發,將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深深扎根于中華文明傳統之中,使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有更扎實、更牢固的根基。

  (作者: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劉玉成

標簽 -
網站編輯 - 許華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