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面對新時代新發展階段的各種困難和挑戰,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順利實現“十四五”規劃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良好開局極為重要的戰略安排,必須全力抓好落實工作。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的一項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需要從全局高度準確把握和積極推進。
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的原則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風云變幻、錯綜復雜。面對空前嚴峻的困難和挑戰,要化危為機、把握機遇、于變局中開新局,就必須立足自身,全力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把自身的優勢發揮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今年1月15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指出的,只有立足自身,把國內大循環暢通起來,努力煉就百毒不侵、金剛不壞之身,才能任由國際風云變幻,始終充滿朝氣生存和發展下去。經過第一個百年的偉大奮斗,我國已經集聚了促進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的多方面有利條件。我們有雄厚的物質基礎,糧食總產量連續6年超過1.3萬億斤,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高鐵運營里程、高速公路里程、5G終端連接數均居世界第一。我們有規模龐大和最具增長潛力的國內市場,有豐富的人力人才資源、資金和技術等要素資源,中國經濟仍具有巨大的增長潛力。更為重要的是,經過第一個百年的偉大實踐探索,我們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找到了社會主義在中國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通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取得的重大進展,市場體系的不斷完善和要素資源配置效率顯著提高,政府職能的日益規范和加強,人民生活持續較快改善等,都為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至為關鍵的是,我們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這使我們在面對任何艱難險阻時都能夠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凝聚起克服一切困難的強大力量,這是我國發展的最大有利條件和優勢所在。
中國是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美元口徑)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已達到17.4%。只要我們立足自身優勢,充分動員和發揮國內一系列有利條件,全面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率先克服經濟下行壓力,開啟經濟增長回升向好的新周期,中國就一定會成為世界經濟走出持續低迷的最重要的動力源泉,就一定會帶動世界各國與我國建立更緊密的經貿合作關系,就一定會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引領經濟全球化開新局,推動世界和平發展進入更高水平的新時期。
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全面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
社會再生產是一個周而復始、不斷循環的過程。馬克思從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環節,對資本主義的社會再生產進行了全面深刻地分析,指出:“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它們構成一個總體的各個環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9頁)馬克思在《資本論》第2卷中講到再生產理論時指出:“資本再生產過程,既包括直接的生產過程,也包括流通過程,也就是說包括全部循環。這個循環,作為周期性的過程,即經過一定期間不斷重新反復的過程,形成資本的周轉。”根據馬克思的分析,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是緊密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任一環節都不可能獨立存在、獨立運動。
因此,認識社會再生產過程,必須要堅持整體聯系、系統運動的觀點。從宏觀角度看,社會再生產的周期運動,也表現為供給與需求在總量方面的相互適應和相互決定的過程。具體分析,生產與流通形成供給;分配和消費、投資的愿望形成需求。供給與需求通過交換建立聯系,形成相互適應、相互決定的關系。從宏觀角度分析國內經濟大循環,必須考察供給與需求在總量層面的關系是否順暢。首先,生產決定供給。包括供給的數量、結構、質量等,這是顯而易見的。由此,就需要考察決定生產的各類因素,包括勞動力、資金、技術等要素保障,生產的組織及與之關聯的制度等等。供給學派主要從這個基點建立經濟增長理論,據此構建并豐富和發展了生產函數及相關模型。其次,產品和服務需要依靠流通到達市場購買者那里(商品生產條件下),流通理論及供應鏈概念主要基于此產生和發展。簡言之,供給的形成包括了生產和流通活動,涉及到供給學派理論、流通理論等比較豐富的研究,是人們討論經濟增長狀態及問題的重要切入點。但是,從社會再生產過程考察,僅分析上述領域顯然不夠。供給(商品或服務)在市場得以實現其價值的決定條件,在于需求。沒有需求,商品就不可能實現“驚險的一躍”。誠然,供給學派的“供給創造需求”的假設,從中長期看可能成立。但這需要抽象掉社會再生產運動的一些具體聯系。企業推出一款新產品,必須要做認真的市場評估。對需求的關注,形成了從總量角度研究需求的宏觀經濟理論,從價值量角度考核一個時期的需求總量狀態,對于分析該時期經濟增長的總量平衡狀態,考察整體經濟活動的循環狀態非常重要。宏觀經濟理論主要研究需求,包括需求的各個組成部分、需求的決定等。由此還要分析相關的收入分配活動、投資偏好、消費偏好等等。從宏觀經濟學角度看,也可以說是需求決定供給。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但是,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如果這樣,生產就沒有目的。對我國國內經濟大循環狀態及問題的分析,必須基于馬克思主義的全面辯證的方法,必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從上述觀點出發分析國內經濟大循環狀態,必須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進行考察。從供給方面考察國內經濟大循環的狀態,主要包括對經濟增長潛力和增長質量的分析。主要觀點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潛力下降。主要的分析方法,一是用既有數據,比如,從改革開放至今的主要經濟數據,通過生產函數包括面板數據等分析方法得到結論,判斷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下降;二是通過要素供給分析,比如,人口老齡化,技術供給從后發優勢到后發劣勢等,認為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三是國際比較,也就是通過發達國家的一般情況歸納作出判斷,認為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將下降。這三種分析都不全面。第一,生產函數方法基于供給學派的理論框架,對社會再生產運動缺少全面把握,忽略了需求因素的作用,其結論不夠嚴謹。可能會誤將需求制約導致的經濟增速下降,判斷為要素供給因素導致的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第二,從要素供給看,中國人口老齡化確實對勞動年齡人口總量有影響,但仍然是比較小的邊際變化。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存量巨大。今年應屆大學畢業生909萬人,應屆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500萬人左右。這表明我國現在仍然有豐富的人力和人才資源。技術供給來看, 2020年,我國研發支出2.44萬億元,占名義GDP的比重達到2.4%;有效注冊專利超過1200萬件,高于美國、日本、歐洲國家全部注冊專利的總和。可以認為,由市場引導的應用技術研發非常活躍,產業技術更新是普遍的。這表明,我國已經形成了應用技術方面的供給能力。如果再考慮新型舉國體制未來的潛力,對我國的技術要素供給能力必須要實事求是的判斷。綜合研判,我國目前的要素供給能力并未明顯下降。第三,使用國際比較,則必須要注意中國特殊的現代化道路。國際比較,要特別注意樣本的可比性。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較發達國家要突出。當人均GDP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時,我國還有6億左右人口每人月收入在1000元人民幣左右。因此,中國經濟結構變動的潛力和能量、經濟發展的潛力和能量遠大于發達國家進入高收入國家時的一般情況。綜上,從供給角度研判,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仍然在8%以上。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的要點,恰恰是要把這一潛在增長能力充分釋放出來。
從需求角度考察國內經濟大循環狀態,則可以發現十分明顯的問題。2010年以后,受出口、投資等需求增速持續大幅下降的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率持續回落。具體表現為企業營業收入增速持續下降、財政收入增速持續下降、居民收入增速持續下降。收入增速下降進一步約束了投資、消費需求的增長,使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其中出口(美元)增速由2010年的31.3%持續大幅回落到2019年的0.5%;投資增長率由2011年的23.8%持續大幅回落到2019年的5.1%,這主要受國內經濟發展不平衡,特別是城鎮化推進不平衡的影響。導致房地產投資自2010年大幅下降,帶動制造業投資自2011年大幅下降等。
綜上,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約束供給潛力釋放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內需增長乏力。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牢牢抓住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
擴大內需是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盡快于變局中開新局的最為重要的戰略舉措。2020年4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這些都是針對國內外形勢特點,立足自身條件,充分發揮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增長中的積極作用,努力于變局中開新局非常及時、非常重大的戰略部署。
擴大內需必須充分認識中國國內市場的巨大潛力。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5月參加全國兩會時指出,我國有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正處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投資需求潛力巨大。這是認識我國內需潛力的基點。有些觀點認為,隨著經濟總量快速擴大,我國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已經滿足,進一步擴大面臨天花板。事實并非如此,中國的城鎮化仍在較快推進,城鎮人口特別是戶籍人口仍將持續較快增長,以更高的質量和功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以14億多人口美好生活需求釋放為基礎的國內需求,潛力非常巨大。
擴大內需必須找到有效的實施路徑。2020年以來我們在擴大內需方面進行了積極努力,但成效不夠顯著。這是由于,企業和居民都是順周期行為特點,市場形勢不好,企業會謹慎投資,居民會謹慎消費。因此,支持企業的相關措施,例如減稅降費、改善營商環境等,對于促進企業擴大生產和投資的效果不夠明顯;此外,支持居民擴大消費的措施,例如發放消費券等,在居民就業和收入預期不好時,效果也不夠明顯。相關理論和實踐都表明,擴大內需必須充分發揮好宏觀經濟政策逆周期調節的作用;必須充分發揮好政府投資帶動企業投資、帶動就業和居民消費,進而帶動內需全面回暖的作用。為此要著力抓好繪藍圖、補短板、強基礎的工作。面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我國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必須盡快實現“從有到好”的跨越,這一重大歷史任務必須主要由政府承擔。我國現有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保設施的建設水平,對標全面實現現代化,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標,其水平必須全面提高。我國城市地下管網體系,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城市污水垃圾處理體系,大江大河水利治理體系等方面的服務保障能力,與主要發達國家比較,與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比較,差距仍然很大;我國的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建設,與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的要求,與全面覆蓋、高水平保障全體人民基本公共服務的需要比較,差距仍然很大。這些方面的建設活動,必須加快高標準高水平起步。要切實加快相關綜合規劃的制定工作,依據規劃盡快增加重大工程項目儲備。要把工程項目儲備與地方政府專項債、預算內投資等資金安排緊密對接好,盡快提高財政、貨幣資金的使用效率。圍繞“兩新一重”建設盡快見到實物工作量。要通過這些方面的工作顯著提振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投資,帶動企業投資、帶動就業和居民消費,使擴大內需的效果顯著增強。宏觀經濟政策逆周期調節的力度,必須以我國經濟增長潛力,政府中長期債券發行潛力,以及補短板、強基礎建設的迫切需要等綜合評估為依據。必須以加快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為戰略目標。
牢牢抓住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并見到顯著成效,國內經濟大循環就會全面暢通,中國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就會極大鞏固,新的發展格局必將全面構建。要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一定會實現良好開局。
(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
責任編輯:肖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