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運河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精神。中國大運河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包括隋唐運河、京杭運河、浙東運河等古今河道水系,流經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 8 省市,全長約3200 公里,是人類文明史上氣勢恢宏的偉大工程。2500 多年來,大運河持續發揮著航運、水利等作用,承載、流淌著悠久璀璨的歷史文化,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蘊含著中華民族悠遠綿長的文化基因。從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程來看,大運河是多元一體中國文化的經典符號,聯結了京津文化圈、燕趙文化圈、齊魯文化圈、中原文化圈、淮揚文化圈、江南文化圈等文化高地,塑造了京津盛景、燕趙雄風、鄒魯儒風、江南水鄉等人文生態,彰顯了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
一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是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大運河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保護、傳承、利用上下功夫,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求,充分認識大運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和重要意義,擦亮千年運河“金名片”,把大運河文化這個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大運河在促進中華文明發展、確保華夏文明賡續不斷、提供精神給養上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一是政治文明。大運河的開鑿與貫通,突破了早期文明沿著自然水系東西拓展的自然格局,以明確的政治目標將中國南北的文化高效、快速地聯系起來,縱貫中國、運通華夏,增強了中華文明的內部活力。二是物質文明。唐朝中期以后,環太湖地區依靠精耕細作的經營方式,在宋朝時逐漸發展成為全國豐饒的糧倉,并通過大運河進行漕運,為北方提供了充足的糧食供應,也為穩定政權、促進和維持國家統一發揮了巨大作用。在保障漕糧運輸的同時,大運河也實現了東西南北物資的流動與互補,拓展了經濟規模,提升了發展能力,形成了富庶發達的運河城鎮,構成了中國東南沿海的經濟動脈,“蘇常熟、天下足”便是運河功能有效發揮的結果。三是精神文明。大運河蘊含了包括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追求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執著信念,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態度,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思想智慧等,為中華文明的歷史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大運河在促進文明繁榮、維護國家統一、完善生態治理等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時代借鑒意義。第一,促進文明繁榮。大運河作為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文明創造標志之一,在古代中國發揮著交流會通中華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功能,串聯和滋養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當代串連起首都經濟圈、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建設等重大國家發展戰略??梢哉f,大運河具有十分豐厚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遺產,深入挖掘大運河的時代價值,可以為“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有益借鑒。第二,維護國家統一。歷史上,大運河不僅是漕糧運輸、軍資調配的主要通道,還是沿線水陸運輸、驛站設置和古代政令、信息、資訊、財富匯集流通的經絡干線,推動了中國區域間的大溝通和大交流,將區域的統合上升為全國的統一,有力保障和促進了國家統一、政權穩定和社會發展??v觀大運河的歷史,國運興隆則運河暢通繁榮,國運衰微則運河阻塞蕭條。在國家內憂外患加劇之時,無數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圍繞著大運河這條國運命脈,以自己的生命實踐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深入挖掘弘揚大運河家國天下共同發展、區域與國家共同繁榮的價值理念,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為中國式現代化增益添成。第三,推動生態治理。隋唐運河開鑿之始,就規劃營造出獨特的生態風貌和地理景觀;唐宋以來,通過不斷修建堤岸和道路,構成了與周邊生態協調的運河風景線。大運河突破了傳統農業社會的田園生活,形成了社會分工精細、生活方式多元融合的社會生態,孕育了豐富的風俗民情,成為了運河兒女共同的精神家園。尤其是江南運河流域的生態治理經驗凝聚著天人關系中最本真的生態智慧,充分運用掌握這些歷史經驗可以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高水平發展,牢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為“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上實現新提升”提供良好思路。
二
這條貫穿南北5大水系、流經8個省市的千年水脈如何更有光彩地流向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深深牽掛,念茲在茲。2017年2月,北京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習近平總書記察看大運河沿岸生態環境治理成果時深刻指出,“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4個月后,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在習近平總書記關心指導下,各項保護工作整體規劃、有序推進:建立遺產檔案和監測系統,制定一系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的地方性法規,出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大運河文化的統籌保護、傳承利用握指成拳。
大運河,作為一個位于中國東部地區、貫穿南北的文化紐帶,不僅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重要的現實載體,而且成為游客追求身份認同的吸引物,為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的相關指示批示精神,亟需強化大運河文化帶人文經濟建設,為新時代國家文化公園高水平建設、打造品牌影響力、形成中華文化重要標志提供智力支持。高水平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是推動新時代我國文化繁榮發展的重大工程,以此擦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亮麗名片”,激活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身份認同和集體記憶,展現中華文明,提升中國民族自信,塑造國家形象。
擦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亮麗名片”,激發大運河文化帶文化遺產活力。大運河是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活態遺產,沿線分布著水利文化、漕運文化、船舶文化、商事文化、飲食文化等文化形態,形成了詩意的人居環境、獨特的建筑風格、精湛的手工技藝、眾多的名人故事以及豐富的民間藝術和民風民俗。沿線8省(市)水工遺存、運河故道、名城古鎮等物質文化遺產超過1200項,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河道遺產、水工遺存、附屬遺存及相關遺產共計85處,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50余項,世界自然遺產1處,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2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富集的區域。因此,擦亮“千年運河”金名片,必須激活大運河流域內一個個文物和文化遺產的新生機。
擦亮“千年運河”金名片,必須樹立品牌化思維。文化遺產是十分重要的無形品牌資產,其承載著社會歷史記憶,凝結著傳統歷史文化符號表征、傳統精神內核指導下人們的行為模式、傳統價值取向和社會心理結構,這些可以賦予民族文化產品豐富的內涵,強化民族文化產品的情感價值,對于民族文化消費群體而言,這些品牌文化極易引起他們的認同,產生情感共鳴,形成品牌的忠誠度效應。因此,文化遺產可以為民族文旅產業的品牌塑造提供豐富的精神資源和創意資源。大運河文化帶文化遺產品牌效應在現實中真正實現,首先必須要高水平地保護、傳承與利用,必須要樹立品牌思維,其核心是要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帶文化遺產的文化精髓,傳承優秀文化。傳承的原則是在保持原真性的前提下,按照新時代先進文化的價值導向和民眾精神需求,推動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是必須認清大運河文化帶文化遺產獨特的現代價值和影響力、感染力等。二是選擇富有影響力、感染力的文化遺產進行串聯、整合、提升,梳理出一條文化帶文化遺產資源主線,為文化帶文化遺產品牌提供豐富的內容內涵。三是深入了解挖掘大運河文化帶文化遺產蘊含的民俗、名人、傳說、神話等文化資源,理清文化資源之間的脈絡內涵和聯系,為大運河文化帶文化遺產品牌的定位、傳播以及產業業態提供依據。
三
面向大眾多元化、多樣化的精神消費需求,要依托大運河文化帶文化遺產資源優勢,因地制宜,開發文化遺產品牌創意產業體系,促進大運河文化帶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環境下創造性轉化,助力大運河文化帶人文經濟建設。
高水平開發博物館式的大運河文化帶“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創意體系”。物質文化遺產重在保護,在保護的前提下,依托現代展示技術和體驗技術,適當地開發高水平的文創項目。即以博物館館藏的優質的大運河文化帶文化遺產資源為內容基礎,實施線上線下聯動,線下開辟大運河文化帶博物館文化旅游線路、研發博物館文創紀念品、藝術品展覽、藝術體驗等,在保護的前提下深度挖掘大運河文化帶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潛質;線上借助于數字文化創意、數字技術、融媒體技術等,實施博物館數字化戰略,將大運河文化帶博物館館藏資源數字化運作,實現文物遺產的數字化開發。
高水平開發大運河文化帶“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創意體系”。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傳承性、社會性和活態性等特征,因此既需要原生態理性保護,更需要現代化技藝創新,發掘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資源的差異性與經濟價值,增強對文化資本的吸引力。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品牌IP的創意開發重在兩個層面,一是原生態的傳統技藝基礎,包括原料、技師、場所等因素的初步整合與復原;二是后期創新技藝,即傳統技藝生產方式、原料及內容的改進與創新。具體而言,首先從生產環節來看,非遺生產包括產品研發與技藝演繹兩部分。產品研發即在既有技藝經驗與資金扶持的基礎上,結合當前市場需求,通過科技技術和現代創意的介入,形成初步的產品樣本,這也是知識產權的形成階段。技藝演繹則是指非遺表演及相關聯的服務。其次,從銷售環節來看,此環節是突破性的關鍵環節。在營銷環節,一般產品是通過產品競爭來培育和創造消費需求的,因而產品價值與創意能力是營銷關鍵所在。由于非遺產品或服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心靈、感覺,所以它的銷售必然更強調“以人為本”,以滿足大眾需要和社會需求為己任,使他們在傳統文化消費中真正得到身心的愉悅和滿足。最后,在營銷環節完成后,非遺產品或服務的勞動價值基本實現,但是其產權價值只是初步實現,下一環節重點就是知識產權的保護與增值,在防止產權被侵權復制的同時,要積極推進產權的推廣與轉讓,做大關聯產業,延伸衍生產業,推進產權增值。
高水平開發大運河文化帶文化遺產品牌的演藝演出類產業體系。立足于大運河文化帶文化遺產品牌主線,深度挖掘適宜開展文化活動的運河景觀、人文景觀、歷史傳說和民俗趣事等,從美感度、奇特度和規模度,以及科學性、歷史性、趣味性等緯度,挖掘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開發文旅演藝演出主題項目,演繹文化意象,展示文化精華,重現文化遺產場景。
高水平推動大運河文化帶文化遺產品牌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以大運河文化帶文化遺產為核心,結合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是實現文化遺產品牌利用的有益路徑。如促進文化遺產品牌與其他相關產業如傳統制造業、傳統農業、傳統服務業等的有機融合,使彼此相互補充,互利共贏;推動文化遺產品牌與會展業、節慶業等傳統服務業相融合,通過舉辦文化遺產品牌主題文化節(博覽會)、主題民俗文化節等,自我推銷文化遺產品牌并主動加強與境內外的溝通交流,探索出文化遺產品牌利用的多元路徑;推動文化遺產品牌與動漫、影視、網游等產業的深度融合,不斷深化融合機制,有效促進文化遺產品牌的多元化開發利用。
高水平建設大運河文化遺產品牌創意綜合體。文化旅游已經成為當代城鎮更新與轉型升級的重要發展動力,“文化+旅游”作為當代旅游開發的新藍海,正成為特色文旅小鎮發展的重要契機。以大運河文化遺產品牌為對象,建立大運河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綜合體,以滿足游客認知大運河歷史文化、體驗娛樂的需求。大運河文化遺產品牌創意產業綜合體集聚多種商業、辦公、居住、旅店、展覽、餐飲、會議、文娛和交通等現代城市的關聯功能業態,形成品牌主題創意化、環境景區化、產品休閑化、空間集聚化、服務社區化的一種全新生活方式的載體。其綜合價值在于活化文化遺產,推動文化傳承與產業創新,減少政府投資,提高生活品質和拉動經濟發展,改善城市形象及解決社會就業,聯動區域城鄉開發。
(作者: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江蘇長江文化研究院首席專家,揚州大學原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薛 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