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窥国产亚洲女爱视频在线,久久免费小视频黄色网站,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不卡顿,亚洲精品A∨在线国自产拍

北京榜樣

來源:《求是》2019/12 作者:李春雷 2019-06-16 09:00:00

  榜樣,有無窮的力量,溫暖人、鼓舞人、啟迪人。

  這千千萬萬個北京榜樣,代表著北京的方向、北京的潮流、北京的高度。

  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可以從他們的思想境界中加深理解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

  ——題記

讓愛敲門

  殷金鳳,中共黨員,原北京國棉三廠職工,2000年下崗,旋即競選社區干部,擔任呼家樓北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那一年,她37歲。

  呼北社區是一個典型的老舊小區,35棟居民樓和4個平房院,產權復雜,環境臟亂,沒有物業,糾紛連連。有人總結出“八多八難”:老年人多、下崗失業人員多、困難群體多、矛盾糾紛多……用電難、吃水難、行路難、買菜難、停車難……

  很快,她推出了“十必訪”工作法:空巢老人必訪、特困家庭必訪、下崗失業人員必訪、矛盾糾紛必訪……

  一天,23號樓魏大爺拉住她的手說:“可算把你盼來了!如今連山區都能看電視,我們的電視卻成了擺設。”

  殷金鳳說:“您放心,我馬上就辦!”

  打電話聯系有線電視公司。對方兜頭一盆冷水:“這是賠錢工程,我們不干。” 殷金鳳沒有放棄,連續拜訪十幾次。對方終于感動:“就沖您這份實心,我們賠錢也干了!”

  呼家樓南里的筒子樓,下水管道經常堵塞,污水四溢。這個難題持續二十多年,怨聲載道,殷金鳳去找產權單位交涉。她每天早晨出發,帶一個面包一瓶水,上門訴說。廠長拒不見面。最后,在廁所門口,把廠長堵住。工廠投資5萬多元,對下水管道徹底改造。

  有一天,殷金鳳看到一則新聞:某市某小區有一位“空巢老人”病死家中,過了很久才被發現。呼北社區也有300多位“空巢老人”,他們的晚年生活需要特殊關照啊。

  經過一番策劃,社區啟動了“讓愛敲門”行動,要求各位樓門長每天必須入戶走訪。

  十多年來,殷金鳳千辛萬苦、多方籌資,別出心裁地對院內一個老舊自行車棚進行改造,建成一個300多平方米的便民服務中心。針對居民所需,引進各種服務。

  2018年9月26日,“殷金鳳工作室”揭牌成立。這是北京市首個以社區工作者命名的工作室。

  春秋18年,當年的破舊混亂大院,早已變成一個清新和諧的文明社區!

  “北京榜樣”任士榮,是新中國手風琴事業泰斗級人物,1996年退休后自告奮勇成為一名志愿者,無論年齡、職業,只要喜歡音樂,都可以免費跟他學琴。20多年來,他每周兩次到社區免費授課。圖為他教過的盲人學員在舉辦音樂會。 首都文明辦供圖

?

  在東城區夕照寺西里的深巷里,每天都能看到一位年過花甲的大媽。她,就是梁萍。

  2017年4月,梁萍主動報名,成為北京市第一批“小巷管家”。“巡、訪、做、報、記、刷”,是崗位的“六字工作經”。她字字落實,毫不含糊。

  就說 “巡”吧。要求一天三巡查,但她自定的目標是5巡、6巡,有空就巡。再看她手繪的小巷地圖,不僅標明建筑物、垃圾桶、滅火器、樹木、花箱、寵物取紙箱的準確位置,還有每棟樓的居民數、黨員數,以及低保戶、殘疾人情況。

  看到垃圾,隨手撿起;發現污垢,隨即擦凈;出現小廣告,立馬清理;居民有什么需求和意見,即刻記錄,向街道反映。

  有人反映光污染。她錄像、拍照、上報、追詢。

  暴雨如注,地面水篦子堵塞。她把傘一扔,雙手疏通。

  在天天路過的背街小巷,在夜夜行走的胡同深處,到處是“朝陽群眾”、“西城大媽”、“海淀網友”和“豐臺勸導隊”的身影。

咱們的“悄悄話”

  1993年,鄭丹娜大學畢業,來到朝陽區垂楊柳中心小學。第二年,她就當上了班主任。

  低年級學生特別愛說話。幾十張小嘴巴,像麻雀一樣“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

  鄭丹娜發現,孩子們的聲音里,傳達著他們成長過程中的豐富信息。但幾十個學生都在說,一些重要信息就遺漏了。

  于是,她別出心裁:用圖畫和文字與孩子對話。

  一年級孩子年紀小、識字少。鄭丹娜設計了一張“心情晴雨表”,讓孩子們在貼紙上畫笑臉或者哭臉表達心情;年齡稍大的孩子,有些心里話不愿當面說,怎么辦?鄭丹娜設計了“悄悄話交流本”,成為孩子們釋放心情的秘室。

  “悄悄話交流本”像一片青翠的園林。她和孩子都變成了綠樹,根相連,枝相牽,葉相親,竊竊私語,心靈交融,一起度過春秋冬夏。

  當學生犯錯誤時,“悄悄話”堅定孩子改正的決心;當學生心里郁結時,“悄悄話”幫助他們及時化解;當學生對老師提出質疑時,“悄悄話”耐心地解釋;當學生取得成績時,“悄悄話”就成了頒獎的“小喇叭”……

  發現小烏龜下蛋時的新奇,和好朋友爭吵后的無奈,被父母誤解時的委屈,甚至難以與人言說的“家丑”,孩子們都會悄悄地說給鄭老師。

  二年級女生王思涵給鄭老師寫下這樣一篇悄悄話:“我覺得自己很孤獨。在家里爸爸媽媽的工作都很忙,沒時間陪我。從幼兒園開始,我就沒有一個固定的好朋友。看著別的同學都有自己的好朋友,我就更寂寞了。老師,我沒有朋友,就像天空中一朵孤獨的云,這兒飛飛,那兒飄飄……”

  在鄭丹娜印象中,小思涵是一個陽光女孩,總是黏著老師說這問那,怎么還會孤獨呢?

  她突然明白,孩子的內心和表面,有時候真的不一樣。

  于是,開班會的時候,她在征得小思涵同意之后,向全班同學宣讀了這篇悄悄話。

  讀完之后,沉默片刻。

  幾個小姑娘哭了,隨即站起來,大聲說:“思涵,我要和你交朋友!”

  互寫“悄悄話”,不僅溝通和激活了孩子們的心靈,更大大提升了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和寫作興趣。十幾年來,鄭丹娜的班里,累計有數百名學生在全國各類演講和作文大獎賽中獲獎。

  20年如一日,鄭丹娜積累了400多萬字的心靈“悄悄話”。

  她把這些原汁原味的“小秘密”梳理編織,轉化成《中國孩子成功教育法則》和《全接納,慢引導——心靈的教育》兩本專著,感染著越來越多的孩子、家長和老師。

咱們的藍天碧水

  廖理純,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曾是柳傳志“門下三杰”之一,24歲出任聯想集團廣州分公司總經理,28歲創辦自己的企業,銷售額數億。

  2005年,他卻毅然“棄商從樹”,走公益綠化之路;2014年,他更是辭去董事長職位和一切經濟活動,全身心投入環保事業。

  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南端的渾善達克沙地,是我國十大沙漠之一,距離北京只有180公里。京城85%的沙塵,來自這里。

  廖理純決定:征戰渾善達克,守衛北京藍天!

  2011年5月,廖理純帶領首批志愿者,掘開了渾善達克綠化基地的第一鍬土。從此,每個周末,廖理純都會來到這里。春夏秋冬,風雨無阻。

  每次走進沙漠,給志愿者分配任務后,就帶頭揮舞鐵鍬,直干得汗流浹背,氣喘如牛。多年下來,他手掌如皮革,十指似鐵叉!

  廖理純走向沙漠的時候,有一位名叫賀玉鳳的大媽,正在走向延慶區北部的媯水河邊。

  媯水河是賀玉鳳童年的天堂,后來,媯水河邊成了人們休閑的去處,也變成了人們隨手丟棄垃圾的場所。

  賀玉鳳心里隱隱作痛:“咱北京清亮亮的水,被這些垃圾給弄臟了。咋辦?我來撿吧。”

  夏天,凌晨4點起來;冬天,7點出門,雷打不動。連她自己也沒有想到,這一撿,就是22年。媯水河,成了她放不下的牽掛。

  廖理純的心啊,也時時牽掛著渾善達克的綠化基地。7年來,他已在這里建起三個綠化基地,種植赤峰楊、新疆楊、樟子松、文冠果等130余萬株。

  郎恩鴿是延慶海坨農民滑雪隊隊長,2018年度北京榜樣。2017年7月11日,他帶領18名高水平業余滑雪愛好者成立了志愿服務性質的海坨農民滑雪隊,11名隊員順利通過培訓考核,取得瑞士國家職業滑雪指導員證書,具備專業滑雪教練員資質。圖為郎恩鴿向瑞士教練學習滑雪技術。 首都文明辦供圖

  2018年8月,他把第一基地中的20萬棵松樹苗全部捐給當地牧民。他說:“志愿者人數畢竟有限,教會當地牧民植樹,將種樹治沙的理念植入人心更重要!”

  20萬棵樹苗,7年的心血,就這么一下子捐出去了?

  不少人不理解。

  很多人對賀玉鳳也不理解,甚至把她當作“拾荒人”,躲著走。

  賀玉鳳是一個體面人啊。她和老伴兒都在農場上班,每月收入穩定,哪里需要依靠撿垃圾維持生活呢?

  被人當作“拾荒人”,雖然委屈,卻也不算什么。真正讓她難過的,是幾次受辱經歷。

  那年冬天,媯水河結冰了,有人在冰面上釣魚。喝完飲料,隨手就把空瓶丟下,還有一些包裝紙、塑料袋,觸目驚心。

  賀玉鳳走過去,想撿起來。不料那人滿嘴污言穢語,還沖她吼:“我釣不著魚,你還在這里瞎晃悠!滾,滾得越遠越好!”

  賀玉鳳委屈地哭了。

  岸上垃圾容易撿,河里漂物撈不著,賀玉鳳十分著急。一次,為了打撈一個塑料瓶,腳下一滑,“撲通”一聲,滾落河里,衣服全濕透了。

  賀玉鳳爬上岸,坐在地上,默默垂淚。

  當天晚上,老伴兒為她制作一把“抄子”,把桿足有三四米長。

  “河里的垃圾,就用這個撈吧!”老伴兒說:“唉,你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啊。一個人干事要是到了這個份上,咱再反對也沒勁了。”

  賀玉鳳的癡心,終于打動全家人。兩個兒子、兒媳和兩個小孫子,都加入了她的陣營。

  說到這里,賀玉鳳開心地笑了。

  廖理純也很開心:他的志愿者隊伍,越來越大了。

  2013年,廖理純又在北京沙塵暴的另一個策源地——張家口市張北縣,建起新的根據地。

  2018年10月13日,廖理純率領第334批志愿者,乘車前往張北植樹。

  這批志愿者來自社會各界,有公司職員、在校學生、企業老總、博士教授,還有退休的老將軍、老干部。

  而賀玉鳳,也從一個小媳婦,變成了老太太。

  在媯水河邊,亂丟亂扔的人越來越少,而追隨“環保奶奶”的人越來越多。

  2014年,賀玉鳳發起成立了“夕陽傳遞環保志愿服務隊”,其中有醫生、老師、環衛工人,還有延慶區的一千多名學生。

20多年的堅持,賀玉鳳成為遠近聞名的“環保奶奶”。圖為賀玉鳳搬運撿拾的垃圾。 首都文明辦供圖

一個人的公交車

  說起北京的公交車,首先跳進腦海的就是一個字:擠。

  如果告訴你,北京有一條公交線路,開通30年,從來沒有“擠”過。你肯定會瞪大眼睛:“是真的嗎?”

  那就是313路公交車。

  313路在北京西南郊,起點曉月苑,終點大王廟,全長15公里。整條線路,只有一輛公交車,一名專職司機,10個乘客席位。幾十年來,被稱為“最冷”的公交線。

  然而,這條最“冷”線,慢慢地卻變成了最“熱”線。

  司機劉寶中,今年54歲,2010年被單位選中,成為313路公交車第六任駕駛員。

  每天早7點,313路準時發車。劉寶中不像是去運送乘客,更像是去會見老友。哪天要是有誰沒有坐車,劉寶中就會打去電話:是病了?還是有啥事了?

  有幾位女乘客,天天坐,年年坐,從年輕姑娘變成了孩子媽媽。她們的孩子,接著坐。

  為了方便乘客,劉寶中準備了棉墊、涼墊、雨傘,還有清涼油、創可貼等常用藥。

  隨著沿線附近村莊陸續搬遷,乘客越來越少,乘車者多是老人和孩子。劉寶中的照顧,更加周到。

  一位老奶奶領著一個小姑娘來了。小姑娘名叫果果,從小與奶奶相依為命,現在要去上幼兒園了。奶奶腿腳不好,每天接送極為不便。

  劉寶中對奶奶說:“今后我去幼兒園接果果,您就不要來回跑了。”

  遇到休息日,劉寶中還帶著果果去游樂園,給她買漂亮的衣服、玩具和學習用具。果果生病了,都是劉寶中送去醫院。天長日久,劉寶中和果果,變成了一對“父女”。

  隨著與乘客越來越熟悉,劉寶中發現,很多人乘車來回奔波,其實只是為了交一次費、買一點東西。于是,劉寶中又當起了交費員、采購員、快遞員……

  居住在農場路家屬院的李大爺,患有高血壓和痛風,獨生子不幸夭折,老伴也因病去世。劉寶中知道后,主動承擔起照看老人的擔子。休息時間上門,照顧老人的日常起居,陪老人聊天,帶老人看病,就像一個孝順的“兒子”。

  除夕,劉寶中照常出車。

  有一位大媽提著籃子上車:“寶中啊,我知道你愛吃肉,過年了,我給你做的醬肉。”

  劉寶中鼻酸眼熱。

癡心與創新

  1958年,吳書瑞出生在北京市的一個工匠世家,祖父是故宮里的象牙雕刻師。蟈蟈嘴邊瑟瑟顫動的觸須,白菜葉上清晰可見的葉脈,都給童年吳書瑞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學畢業,吳書瑞被分配到古建公司,跟隨老師傅學習古建彩畫。

  在故宮建筑修復中,大量運用“和璽彩畫”,主要線條及龍、鳳、寶珠等圖案均要瀝粉貼金,規制最高且工藝繁瑣,一個小樣制作也需要費時一月之久。

  國慶35周年前夕,天安門城樓彩畫需要修繕。

  天安門城樓屬于重檐古建。吳書瑞負責修繕的彩畫位于第二檐,相當于12層樓高。夏季酷熱,烈日炙烤,吳書瑞還要穿上厚重的工作服,汗水煎著脊背,烈日烤著臉龐。最終,他出色地完成了國家交給的任務。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我國古建修復的優秀文化,吳書瑞建立了首席技師工作室,帶徒傳藝十余年,培養了許多優秀古建修復人才。

  吳書瑞使用天然礦物質顏料創作的“金韻葫蘆”,惟妙惟肖,巧奪天工,在2016年北京國際文創產業博覽會上獲得“最佳展示獎”。

  吳書瑞在“金韻葫蘆”等創作中,雖刻意創新,但在“規制”上,始終不越雷池一步。

  文化傳承,是一份堅守,既需要一雙妙手,更需要一顆圣心。

  吳書瑞介紹說,如今做古建修復成本高,收入少,業內不少專業人才都跳槽了。“我之所以一直堅守,就是真心希望留住古風、古建,把傳統文化傳揚下去。”

  故宮博物院乾隆花園、天安門城樓、中南海瀛臺、天壇長廊和雙環亭……許許多多著名古建文保工程,都留下了他的杰作。

?

  李東方,是一位傳承歷史文化的杰出女性。

  1973年,在病榻上的周恩來總理批復了一項工作:“要不惜一切代價,恢復珂羅版技術。”

  1974年,18歲的李東方成為新中國成立后故宮博物院里珂羅版技術的第一批學徒。

  1983年,日本畫家平山郁夫來我國訪問,在參觀敦煌莫高窟后,提出以日本的方式復制敦煌壁畫。

  消息見報后,李東方說:“我們中國人自己可以復制!”

  她主動請纓,乘坐三天三夜火車,來到遙遠的敦煌莫高窟。

  從此,她扎根戈壁,用珂羅版技術復制國家瑰寶——敦煌莫高窟壁畫。

  30多年時間里,她沒有收獲愛情,沒有養育子女,耗盡全部積蓄,完成了9個精選洞窟壁畫的精心復制,為后人留下了無比珍貴的文化財富。

  她還讓分存在大陸和臺灣的《三希帖》、《明解增和千家詩注》、《富春山居圖》等國寶,第一次實現了兩岸合璧展覽的夙愿。

?

  在北京的科技大軍中,還有一位焊“心”者。

  發動機,是航天火箭的“心臟”。

  發動機的大噴管,由248根方管組成,需要把它們焊接起來。

  但是,方管壁厚只有0.33毫米,薄如蟬翼。焊槍烈焰哪怕多停留0.1秒,就會把管壁燒穿或者焊漏。并且,全部焊縫長達900多米,要想一絲不差地焊接完好,堪比醫院心臟外科手術!

  20世紀90年代,我國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發動機噴管的焊接,成為棘手問題。

  攻克這一超級難題者,正是高鳳林。

  高鳳林,1962年3月出生,首都航天機械公司特種熔融焊接工。

  我國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第一顆“心臟”——氫氧發動機噴管,都是他親手焊接。

  37年來,他先后為90多發航天火箭焊接過“心臟”。他攻克“疑難雜癥”200多項,還曾受邀為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主導的暗物質與反物質探測器解決難題。

  2014年,在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上,他同時獲得三項金獎,震驚世界。

  新時期以來,北京科技工作者先后攻克了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曙光超級計算機、5G移動通信、人工智能芯片、無人駕駛平臺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核心技術,成為中國創新型科技的高峰。

滿城“檸檬黃”

  隆冬季節,晨曦朦朧。

  6點40分,胡雅麗來到寬街路口公交站,拿出抹布,先把站牌和護欄仔細擦拭一遍,然后就和其他引導員一起,開始維護站臺秩序。

  每個早晨,北京市的公交站臺、地鐵站臺、街道路口,都有數千個像胡雅麗一樣的“文明引導員”在忙碌著。他們身上醒目的“檸檬黃”外套,就像閃爍的火苗,點亮了北京的新一天,也溫暖著早早出行的人們……

  20年前,北京公交車站的擁擠和混亂,讓人記憶猶新。

  2001年7月,北京申奧成功。為奧運會創造最文明環境,整治公交站臺秩序,成為提升都市文明的突破口。

  于是,一支由退休大爺、大媽組成的“文明乘車監督員”隊伍應運而生。他們身穿“檸檬黃”外套,開始在主要大街、重點地區的430多個公交車站,宣傳引導文明乘車,勸阻不文明行為。

  “檸檬黃”已經成為首都群眾最熟悉的顏色。無論晴雨風雪,盛夏寒冬,隨處可見他們在街頭進行文明引導。圖為順義區公共文明引導員在公交站臺進行秩序引導。 首都文明辦供圖

  當時,胡雅麗剛剛從北京開關廠下崗,應聘加入其中。

  “請乘客們有序排隊上車。”胡雅麗一天不知道要重復多少遍這句話。

  2006年,北京公交開始刷卡乘車。為配合這一工作,“文明引導員”從1300人擴充到4000多人,值守站臺也增加到2000多個。

  當時,47歲的劉月華,是海淀區學院路公交站的“文明引導員”,也是車站“隔離繩”的發明人。隔離繩固定在車門一側,另一側兩名隊員手持指揮旗,伸展雙臂站立,形成夾道,引導乘客排隊上車。

  “隔離繩”一掛,站臺秩序果然好轉。

  但還是有乘客鉆繩子、加塞,甚至冷嘲熱諷:“還拉繩子呢,就是畫條線都不見得有人理。”

  這句話又啟發了劉月華。晚上,她和隊友在站臺地面上畫線。一連干了幾個晚上,為16座公交站臺劃出150多條停車線和300多條排隊線。

  張鵲鳴,北京公交集團第一客運分公司387路首席乘務員。他把理想根植于三尺售票臺,用質樸、周到、精湛的服務詮釋“以人為本,乘客至上”的服務理念,打造出“問路請找我”的服務品牌,并且潛心研究、出版了《鵲鳴公交速查辭典》,其中包括了公交、地鐵、城鐵500多條線路、3000多個站名,贏得了乘客的廣泛贊譽和好評。圖為張鵲鳴在為乘客服務。 首都文明辦供圖

  除了“隔離繩”、“排隊線”,引導文明乘車的妙招還有不少。

  有一位引導員,名叫關鐵山,總是攜帶一副望遠鏡。用望遠鏡看車號,哪路車出現在路口,他就早早招呼乘坐這趟車的乘客排隊。

  在“遠望大叔”的組織下,站臺秩序,天天良好。

  18年來,北京市“文明引導員”隊伍,已發展到9000多人。

  這一道道亮麗的“檸檬黃”,時時閃爍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不僅極大地疏解了交通,更為首都每一天的日子平添了檸檬般的清新和浪漫……

  他們,用平凡和真誠,感動著北京,影響著北京,塑造著北京!

總書記鼓掌

  1984年夏天,21歲的新疆青年賈利民從上海鐵道學院畢業,來到位于中關村的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攻讀研究生。

  2008年,中國正式實施《中國高速列車自主創新聯合行動計劃》。賈利民擔任聯合行動計劃總體專家組副組長和重點專項專家組組長。

  賈利民和他的助手們,或日日夜夜地苦思在實驗室,或廢寢忘食地驗證在制造廠,或披星戴月地測試在鐵路線……

  這實在是一個燃燒心血的過程。

  2008年8月1日,中國第一條高標準、高速度列車——京津城際,正式開通。而后,“和諧號”高鐵在全國各地陸續運營。

  中國,由此進入高鐵時代!

  2010年,賈利民進一步提出了高速列車技術譜系化概念,比歐洲制造4.0版的出臺提早6年,確保我國高鐵技術在國際上持續領先。

  2017年6月,“復興號”高鐵正式往來于京滬之間。

  由于采用譜系化,“復興號”更加先進。其最大特點就是互聯互通,從而大大降低運營、維護成本,提高應急處置的便利性。

  更安全、更智能、更高速、更綠色,是高鐵的發展趨勢,更是賈利民的人生方向。

  目前,賈利民團隊正在全力攻關更高運營時速并且具有跨國互聯互通能力的新一代高速列車。

  2016年6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覽,詳細聽取賈利民匯報。

  賈利民重點匯報了我國高鐵在“十二五”期間取得的成就、“十三五”的重點方向、高鐵技術對“一帶一路”的支撐作用。

  最后,賈利民堅定地說:“我代表高鐵科技創新團隊的所有戰友,向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報告:掌握核心關鍵技術,我們沒有盲點;參與國際競爭,我們有勝算;支撐國家戰略,我們有把握;引領創新發展,我們有信心!”

  “說得好!”總書記為他鼓掌。

?

  今天的北京,恰似一臺龐大的、精密的現代化機器,在穩定地、自如地運轉。

  新時代,全國政治、文化、國際交往、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定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要求,呼喚北京成為道德風尚最優良城市,成為新時代的“首善之區”!

  從2014年起,北京市委宣傳部、首都文明辦開展了評選和宣傳“北京榜樣”主題活動。

  評選從基層發起,由群眾推選,每周、每月推出典型,層層選樹、層層張榜、層層宣傳。

  目前,全市街鄉鎮一級設置的“北京榜樣”舉薦榜覆蓋率,已達百分之百。

  5年來,市民舉薦各類榜樣26萬余人,進入市級“榜樣庫”的先進人物近1萬人,獲得“北京榜樣”周榜、月榜和年榜稱號者突破600人,其中年榜稱號獲得者50余人。

  僅2018年,市民點贊超過1.2億人次。

  “北京榜樣”優秀群體來自基層,又回歸基層,既是身邊榜樣帶動起來的優秀市民,又是市民可觸可感的身邊榜樣。他們分布在各行各業,覆蓋到企業、街道社區、農村、機關、大中小學校、科研院所、社會團體和“兩新”組織。

  這個群體的大量涌現,向世界表明:數以千萬計的默默無聞而又愛心滿滿的普通勞動者,如同一朵朵浪花,匯成了一波波洶涌澎湃的時代浪潮,推動著北京這艘巨大的時代“航母”,駛向未來,駛向美麗的中國夢!

  作者: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

?

?

?

?

標簽 -
網站編輯 - 張芯蕊
評論 登錄新浪微博 @求是 發表評論。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并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