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張紀南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國安邦的大問題。這一重要講話,系統回答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戰略性重大問題,深刻闡明社會保障工作的豐富內涵、思想方法、工作任務,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為我們做好社會保障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我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利條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以社會保險為主體,包括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制度在內,功能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這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利條件。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民生改善和社會保障。改革開放以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我國不斷深化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從單項突破到整體推進,形成了社會保障體系基本框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各地區各部門認真抓好貫徹落實,推動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入快車道。經過不懈努力,我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許多西方國家一百多年走過的歷程,成功建設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我國在社會保障方面取得的成就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評價,中國政府被國際社會保障協會授予“社會保障杰出成就獎”。
制度改革取得突破。緊扣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加強社會保障制度的頂層設計,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進一步增強。統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并軌,形成職工養老和居民養老兩大制度平臺,填補了部分群體缺乏保障的制度空白。建立健全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均衡了省際結構性矛盾,緩解了中西部地區和老工業基地省份基金支付壓力。統一養老保險單位費率,全面實現養老保險省級統籌,為在更大范圍內互助共濟創造了條件,也為實施全國統籌奠定了基礎。工傷保險預防、補償、康復“三位一體”制度體系建設積極推進,失業保險保生活、防失業、促就業的功能進一步凸顯。
覆蓋范圍持續擴大。圍繞全民覆蓋、人人享有社會保障的目標,通過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精準推進重點群體參保,建立了世界上覆蓋人數最多的社會保障體系。2012年以來,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從7.88億人增加到10.07億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從1.52億人增加到2.18億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從1.9億人增加到2.67億人。609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9.99%以上,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數字化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商業模式和生活方式,社保卡也迎來新的“變身”。電子社保卡作為社保卡線上應用的有效電子憑證,與實體社保卡一一對應,并實現全國通用,具有身份憑證、信息記錄、自助查詢、醫保結算、繳費及待遇領取等功能。圖為2020年12月17日,北京市西城區天橋街道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幫助居民完成電子社保卡激活。 中新社記者 牛云崗/攝
待遇水平穩步提高。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穩步提高各項社會保障待遇,有效改善了低收入群體生活。建立健全養老金待遇確定和合理調整機制,連續調整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企業職工月人均養老金從2012年的1686元增長到2020年的2900元左右。失業、工傷保險待遇水平穩步提升,全國月平均失業保險金水平由686元提高到2020年的1506元。
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基本養老、失業、工傷3項社會保險基金累計結存6.4萬億元,基金運行總體平穩。穩步開展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合同規模1.24萬億元,年均投資收益率超過6.8%,累計投資收益額近2000億元,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促進了基金保值增值。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增加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戰略儲備,目前基金權益約2.4萬億元。劃轉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有序開展,共劃轉中央企業和中央金融機構國有資本總額1.68萬億元。健全基金管理監督和風險防控體系,完善政策、經辦、信息、監督“四位一體”的運行機制,推進基金監督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確保基金安全。
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圍繞記錄一生、保障一生、服務一生,從中央到省、市、縣、鄉鎮(街道),統籌城鄉的五級社保經辦管理服務網絡基本形成,管理服務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加強,群眾社保事務就近辦、線上辦、快速辦更加方便快捷。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達到13.4億人,電子社保卡簽發量超過5.2億張。手持一張社保卡,就可以辦理就業服務、領取養老金、看病報銷等100多項業務,并逐步向金融服務和交通、文化、旅游等方面應用拓展。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已開通社保查詢、失業保險待遇申領、養老金測算、資格認證等全國性、跨地區的9類28項社保公共服務,累計訪問量20億人次,有效方便了群眾跨省通辦、一網通辦。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全民覆蓋、人人享有社會保障的目標,我國通過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精準推進重點群體參保,建立了世界上覆蓋人數最多的社會保障體系。圖為2018年5月24日,西藏山南市社保工作人員在玉麥鄉玉麥村村民家中,進行社保信息補充登記。 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攝
經濟運行“減震器”作用凸顯。為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特別是應對疫情帶來的嚴重沖擊,推動社會保障政策與其他領域政策協同聯動,緊緊圍繞保市場主體、紓困中小企業、穩定和擴大就業發揮作用。先后6次降低社保費率,5項社保總費率從41%降到33.95%,有力促進了實體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2020年實施力度空前的“減免緩降返補”政策,全年養老、失業、工傷3項社會保險為企業減負1.54萬億元,占整個減稅降費的2/3,失業保險穩崗返還1042億元。這些政策含金量高、受益面廣、落實及時,得到企業普遍歡迎和高度認可。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根本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堅持發揮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在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共同富裕,把增進民生福祉、促進社會公平作為發展社會保障事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堅持立足國情、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制度引領,用改革的辦法和創新的思維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不斷將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推向前進。這些都是長期以來行之有效的寶貴經驗,需要堅持和發展。
二、促進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新期待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目標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的總體目標;明確了促進我國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主題;強調了堅持系統觀念、樹立戰略眼光、增強風險意識等原則要求。進入新發展階段,要分析形勢任務,把握時代使命,科學謀劃和推進今后一個時期的社會保障事業。
圍繞推進全體人民共享共富,促進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任務。社會保障不僅可以保障人們的基本生存權利,而且具有互助共濟功能,可以在社會成員之間分散風險,平衡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收入分配關系,是推動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充分發揮社會保障再分配功能,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廣泛參與進來,在發展中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轉變,更好適應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進程。
緊扣構建新發展格局,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核心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社會保障可以改善居民消費預期,拉動有效需求,是擴大內需的重要基礎。同時,社會保障還具有一定的經濟運行逆周期調節功能,可以為勞動力要素順暢有序流動創造環境條件。要堅持把民生保障作為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緊扣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免除群眾后顧之憂,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和意愿,以改善民生為導向擴大消費。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社會保障事業可持續發展。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一是人口預期壽命延長。我國城鎮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從新中國成立初的40歲左右,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2030年預計達到79歲。二是人口老齡化加速。預計到2022年和2035年,全國老年人口總量分別達到2.6億人和4.2億人,分別占總人口的20%、30%,逐步進入中度、高度老齡化階段。三是勞動力資源稟賦變化明顯。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從2012年開始出現下降,年均減少300萬人以上,并且減少幅度在加大,預計“十四五”期間還將減少3500萬人。四是平均工作年限縮短。勞動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斷增加,1982年受教育年限超過8年,現在已達10.8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8年,開始工作的年齡不斷推后。總的看,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出“未富先老”、速度加快、規模龐大、農村老人占比高等特征,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人口老齡化造成養老保險制度撫養比下降,制度的可持續發展面臨新情況新挑戰。通過深入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統籌社會保障與人力資源開發,探索有效路徑和舉措,提高工作預見性和主動性,未雨綢繆、積極應對。
順應數字化發展趨勢,提高社會保障治理效能。數字化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商業模式和生活方式,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不斷涌現。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特別是平臺網約勞動者勞動關系、就業崗位、工作時間、工資收入等都呈現出許多新的特征,現有社會保障制度還不能很好適應,部分人群還沒有納入保障范圍或保障不足。要順應數字化發展趨勢,積極探索實踐,增強社會保障制度的靈活性、包容性、適應性,創新社保服務方式,不斷提高社會保障管理精細化程度和服務水平。
堅持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政策性、關聯性都很強,涉及各方面利益關系的深刻調整。經過多年改革,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四梁八柱”已基本確立,但也存在不足。部分人群還沒有納入社會保障,統籌層次有待提高,區域之間不平衡問題突出,制度之間轉移銜接不夠通暢,多層次養老保險發展不充分,經辦管理和服務能力仍然有待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已經進入系統集成、協同高效階段,要堅持制度的統一性和規范性,堅持問題導向,準確把握社會保障各個方面之間、社會保障領域和其他相關領域之間改革的聯系,提高統籌謀劃和協調推進能力,推進社會保障法治化建設,確保各項改革形成整體合力。
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促進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這是做好社會保障工作的一項重大原則。盡力而為,強調的是黨和政府對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責任擔當和主動作為。量力而行,強調的是實事求是和一切從實際出發。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社會保障不能脫離這個最大實際。必須立足基本國情,不做超越發展階段和財力水平的事情,汲取國外一些國家盲目“福利趕超”、“泛福利化”的教訓,始終立足保基本,從基本權益做起,循序漸進、積少成多,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
三、扎實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重點工作,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深化對社會保障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把握規律,統籌協調,抓好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各項改革方案的貫徹落實,在健全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上不斷取得新成效。“十四五”時期,要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緊緊圍繞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以更大的改革勇氣、更積極的進取精神,扎實推進各項重點任務落實。
深化改革,構建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改革創新,是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必然要求。重點是按照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總體方案,成熟一項、推出一項,有步驟地推進改革任務落實。社會保障遵循大數法則,統籌層次越高,制度越安全可靠。在健全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實現省級統籌基礎上,加快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科學調整確定中央和地方養老保險事權,做好政策、經辦、監管、信息系統等相關工作。按照小步調整、彈性實施、分類推進、統籌兼顧等原則,積極穩妥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在堅持基本養老保險保基本制度定位的同時,提高企業年金參保率,推動職業年金市場化投資運營平穩規范,建立和發展適合我國國情、政策支持、個人自愿、市場化運營的個人養老金制度,實現對基本養老保險的有效補充。加快推動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省級統籌,提高基金互助共濟能力。
守住底線,確保待遇按時足額發放。養老金是退休人員的“養命錢”,確保待遇發放是必須堅守的底線。壓實各級責任,加大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力度,按時完成上解下撥,提高調劑基金使用效率,多措并舉確保當期發放。建立健全基本養老保險待遇調整機制,推動待遇水平隨經濟發展逐步提高。繼續擴大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委托投資規模,提升基金“自我造血”能力。調整完善和落實新一輪失業保險擴圍穩崗政策,落實工傷保險待遇調整和確定機制。
公共服務是落實社會保障政策的重要載體,必須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聚焦重點政策,突出精細化、精準化宣傳,把社會保障政策向基層、向大眾講清講透。圖為2021年3月5日,重慶市人社局黨員志愿者深入渝北仙桃社區,現場為群眾講解有關政策。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供圖
突出重點,努力實現社會保障全民覆蓋。精準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健全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制度,推動實現最廣泛的覆蓋。創新工作思路,研究制定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辦法,盡快補齊制度短板。完善并落實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促進中小微企業和重點群體積極參保、持續繳費,引導更多的人員長期持續參保。
優化服務,完善社會保障管理體系和服務網絡。拓展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功能,實現各地平臺應接盡接、服務應上盡上。持續推動省以下社保公共服務資源整合和綜合柜員制服務。加快推進社保卡“一卡通”全民持卡,統籌個人資金發放用卡、公共服務功能用卡,推進第三代社保卡和電子社保卡發行應用,逐步形成居民服務“一卡通”應用新局面。推進社保經辦數字化轉型,創新服務模式,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持續改進社保公共服務窗口單位作風,完善傳統服務保障措施,為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暖心的社會保障服務。
健全法治,推動社會保障事業行穩致遠。加強社會保障立法工作,做到推進工作有法可依,深化改革于法有據。堅持從嚴執法,加強社會保險法律法規實施,提高執法有效性、權威性。依法健全社會保險基金監管體系,研究制定社會保險基金監督條例,研究修訂社會保險基金行政監督辦法,強化收支管理和運行監測,以零容忍態度打擊各類欺詐騙保行為,守護好人民群眾的每一分“養老錢”、“保命錢”。
作者: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黨組書記、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