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黃河永遠造福中華民族而不懈奮斗
中共水利部黨組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十分關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親自擘畫、親自部署、親自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2019年9月18日,總書記在河南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2021年10月22日,總書記在山東濟南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科學、系統、深刻闡述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方向、重大問題和關鍵任務,為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南。
一、牢記“國之大者”,切實增強擔好黃河流域保護治理重任的政治責任感
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流經9個省區,全長5464公里,是我國第二大河。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在我國5000多年文明史上,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實地考察黃河,足跡遍布上中下游九省區,多次就黃河保護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總書記強調,黃河流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扎實推進黃河大保護,確保黃河安瀾,是治國理政的大事。
從戰略全局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黃河流域是我國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實驗區、中華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重要承載區,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黃河流域是連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的生態廊道,擁有三江源、祁連山等多個國家公園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黃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區是農產品主產區,糧食和肉類產量占全國三分之一左右,流域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有色金屬資源豐富,煤炭儲量占全國一半以上,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礎工業基地。黃河流域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分布有鄭州、西安、洛陽、開封等古都,文化底蘊豐厚。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著眼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深刻認識黃河流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切實增強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再接再厲,接續奮斗,為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水利力量。
圖為2020年9月11日,游人在陜西省宜川縣黃河壺口瀑布景區參觀拍照。 新華社記者 邵瑞/攝
從根本宗旨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產黨是干什么的?是為人民服務的,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所以我們要不斷看有哪些事要辦好、哪些事必須加快步伐辦好,治理好黃河就是其中的一件大事;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也是一部治國史。“黃河寧,天下平”,這是千百年來沿岸人民對黃河安瀾的長久期盼。黃河流域是多民族聚居地區,解決好流域人民群眾關心的防洪安全、飲水安全、生態安全等問題,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從“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到“為黃河永遠造福中華民族而不懈奮斗”,總書記在兩次座談會上發出的偉大號召,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人民謀幸福,充分彰顯了親民、愛民、憂民、為民的領袖情懷。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刻認識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滿足流域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流域人民急難愁盼的“水問題”,持續提升流域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從江河戰略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繼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之后,我們提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國家的“江河戰略”就確立起來了。黃河、長江都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總書記一直很重視、一直在思考保護治理母親河的重大問題。總書記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洞察我國國情水情,深刻分析經濟社會發展大勢,確立國家江河戰略,不僅對黃河、長江保護治理作出了全面系統部署,也明確了新時代江河保護治理的方針、原則、方法、路徑,科學回答了如何處理好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均衡關系、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的耦合關系、流域與區域的統籌關系、水資源與生產力布局的適配關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黃河是一條舉世聞名的復雜難治的河流。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對于大江大河治理具有重要標桿意義。要深刻領悟總書記念茲在茲、一以貫之的江河情懷,著力提升黃河流域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能力、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水生態保護治理能力,切實做好母親河保護治理這篇大文章。
二、聚焦“洪水風險”這個最大威脅,加快構建抵御水旱災害防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提高風險防范和應對能力。要高度重視全球氣候變化的復雜深刻影響,從安全角度積極應對,全面提高災害防控水平,守護人民生命安全。要加快構建抵御自然災害防線。
黃河的特點是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調,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聞名。歷史上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水旱災害頻發,給沿岸百姓帶來深重災難。據統計,從先秦到新中國成立前的2500多年間,黃河下游共決溢1500多次,改道26次,北達天津,南抵江淮。中華民族始終在同黃河水旱災害作斗爭,但是黃河屢治屢決的局面始終沒有根本改觀。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把治理開發黃河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沿黃軍民和黃河建設者開展了大規模的黃河治理保護工作,流域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建成,龍羊峽、劉家峽、小浪底等大型水利工程、持續建設的堤防工程、河勢控導工程等充分發揮作用,保障了伏秋大汛歲歲安瀾。
黨中央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以來,我們緊緊抓住水沙關系調節這個“牛鼻子”,完善水沙調控體系,優化實施調水調沙,黃河下游主河槽最小過流能力由4300立方米每秒提升到5000立方米每秒。黃河干流堤防全面達標,加快建設東莊等一批防洪水庫。指導豫魯兩省有序實施灘區居民遷建規劃,目前已基本解決近90萬群眾的防洪安全問題。特別是2021年,面對黃河歷史罕見秋汛,科學精細調度水工程,強化預報預警預演預案措施,堅決實現了“不傷亡、不漫灘、不跑壩”的防御目標,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但也要看到,黃河水沙關系不協調的特性并未根本改變,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尚不健全,下游防洪短板突出,洪水預見期短、威脅大;游蕩性河勢和“地上懸河”形勢嚴峻,洪水風險依然是黃河流域的最大威脅。必須立足防大汛、抗大災的使命要求,迅速查漏補缺,構筑保障沿黃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穩固防線。
補好水旱災害預警監測短板。強化對水文、氣象等動態監測和科學分析,按照“需求牽引、應用至上、數字賦能、提升能力”要求,全面推進算據、算法、算力建設,加快構建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的數字孿生黃河,強化物理黃河與數字孿生黃河之間的動態實時信息交互和深度融合,實現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防控轉變。
補好洪水災害防御基礎設施短板。健全“上攔下排、兩岸分滯”防洪工程格局,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和水沙調控體系。抓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增強徑流調節和洪水泥沙控制能力。優化沿黃蓄滯洪區建設布局,規范蓄滯洪區各類開發建設活動,提升分滯能力。加強城市防洪排澇體系建設,嚴格保護城市生態空間、泄洪通道等“韌性”空間。加強山洪災害防治和中小河流防洪體系建設,聯防聯控突發性暴雨洪水,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針對“水資源短缺”這個最大矛盾,著力提升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高度重視水安全風險,大力推動全社會節約用水。黃河水資源量就這么多,搞生態建設要用水,發展經濟、吃飯過日子也離不開水,不能把水當作無限供給的資源。要堅決落實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資源高效利用、水生態明顯改善的集約節約發展之路。
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調,是黃河復雜難治的癥結所在。調水調沙是在現代化技術條件下,利用干支流水庫對進入下游的水沙過程進行調控,塑造相對協調的水沙關系,減少水庫河道淤積。圖為2021年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實施黃河汛前調水調沙。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供圖
黃河水資源總量不到長江的7%,人均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7%,卻承擔了全國12%的人口、17%的耕地、50多個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務。1972年至1999年,由于流域來水減少而用水增多,黃河有22年出現河干斷流,給沿岸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系統帶來嚴重影響。通過實施一系列治理措施,流域用水增長過快局面得到有效控制,入渤海水量年均增加約10%,特別是實施黃河水量統一調度后,黃河已實現連續22年不斷流,為世界江河保護治理提供了“中國范例”。
黨中央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以來,我們堅決落實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要求,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對流域13個地表水超載地市、62個地下水超載縣暫停新增取水許可。強化黃河水資源統一調度,加強取用水動態監管,黃河流域取用水行為進一步規范。研究完善節水考核指標體系,沿黃已有7個省區將節水納入地方政府績效或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評價體系,448個縣級行政區達到節水型社會標準。據統計,2020年黃河流域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畝均灌溉用水量分別較2019年下降3.4%、9.3%和8.8%。
但也要看到,黃河流域資源性缺水的特性并未根本改變,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高達80%,遠超一般流域40%的生態警戒線。近年來,天然徑流量呈減少趨勢,且水資源配置體系仍不完善,遇特枯水年保障黃河不斷流的壓力巨大。必須立足水資源短缺這個流域最大矛盾,把“四水四定”原則貫穿到水資源管理全過程。
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全面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打好深度節水控水攻堅戰,以節約用水擴大發展空間。強化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健全省、市、縣三級行政區用水總量和強度管控指標體系,建立健全全過程用水監管體制機制。充分發揮用水定額的剛性約束和導向作用,大力推進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挖掘水資源利用的全過程節水潛力。持續加強節水技術研究、轉化、推廣,強化節水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共同節水護水。
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實施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嚴守水資源開發利用上限,強化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規范取水許可管理,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健全水資源監測體系,實現干支流規模以上取水口動態監管。嚴格地下水保護,加快地下水超采治理。進一步推動將節水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當地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范圍。科學推進工程規劃建設,全面增強黃河流域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
完善“兩手發力”機制。創新用水權交易措施,推動建立完善用水權市場化交易平臺和相關制度,引導推進區域用水權交易、取水權交易、灌溉用水戶用水權交易。用好財稅杠桿,落實水資源稅(費)差別化征收政策,促進水資源節約利用。發揮水價機制作用,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嚴格執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適度提高引黃供水城市水價標準,倒逼提升節水效果。
四、把握“生態脆弱”這個最大問題,大力推動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保護是前提,要有始有終、鍥而不舍抓好黃河生態保護工作。要堅持正確政績觀,準確把握保護和發展關系。把大保護作為關鍵任務,通過打好環境問題整治、深度節水控水、生態保護修復攻堅戰,明顯改善流域生態面貌。
黃河一直“體弱多病”,生態本底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弱。上游局部地區生態系統退化、水源涵養功能降低;中游水土流失嚴重,汾河等支流污染問題突出;下游生態流量偏低、一些地方河口濕地萎縮。
黨中央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以來,我們嚴格全河水量統一管理和調度,黃河干流和6條重要跨省支流15個控制斷面生態流量全部達標。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水土流失呈現面積強度“雙下降”、水蝕風蝕“雙減少”態勢。持續做好烏梁素海等重點湖泊應急生態補水,累計向黃河三角洲補水4.58億立方米,河口濕地面積增加1600多公頃,黃河三角洲生態系統穩定向好。充分發揮河湖長制作用,清理整治河湖亂占、亂采、亂堆、亂建“四亂”問題6.38萬個,河湖面貌明顯改善。
但也要看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成果尚不鞏固、任務仍十分艱巨,生態環境脆弱仍然是黃河流域最大問題。必須進一步增強貫徹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尊重規律,從維護天然生態系統完整性出發,分區分類推進水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堅決守住生態保護紅線,維護黃河健康生命。
在上游,加強水源涵養。加大對扎陵湖、鄂陵湖、約古宗列曲、瑪多河湖泊群等河湖保護力度,加強黃河源區封育保護,提升水源涵養能力,筑牢“中華水塔”。加大水蝕風蝕交錯、農牧交錯地帶生態修復力度,實施封禁治理,改善生態環境。
黃河三角洲是我國暖溫帶最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為解決河道萎縮、海岸線蝕退、生物物種減少等問題,水利部門多年來堅持向河口三角洲生態補水,持續推進生態系統自然修復。圖為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景色。 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在中上游,加強水土保持。大力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和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以多沙粗沙區為重點,建設高標準淤地壩;以窟野河、無定河等粗泥沙集中來源區為重點,實施粗泥沙攔沙工程,有效減少黃河下游粗泥沙淤積;以隴東董志塬、晉西太德塬、陜北洛川塬、關中渭北臺塬等塬區為重點,實施黃土高原固溝保塬項目;以黃土丘陵溝壑區、黃土高塬溝壑區為重點,建設高標準旱作梯田。打造一批生態清潔小流域。
在下游,加強生態治理。以穩定下游河勢、規范黃河流路、保證灘區行洪能力為前提,建設黃河下游綠色生態走廊。加強黃河水量統一調度,保障河道基本生態流量和入海水量。推進灘區生態綜合整治,因灘施策、綜合治理下游灘區。加強灘區水生態空間管控,發揮滯洪沉沙功能,筑牢下游灘區生態屏障。加強河口三角洲生態保護,保障河口濕地生態流量,擴大自然濕地面積,改善入海口生態環境。
在全流域,提升生態廊道功能。依法劃定河湖涉水空間范圍,加強河湖水域岸線保護和管控。充分發揮河湖長制作用,深入推進清理整治河湖“四亂”問題常態化規范化。加強執法監督,加大對損害河湖健康軀體行為的處罰力度。強化全河生態調度和管理,通過實施“還水于河”等措施,全面提升干支流生態功能。保護河道自然岸線和濕地生態系統,打造沿黃生態廊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十四五”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要抓好重大任務貫徹落實,力爭盡快見到新氣象。我們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堅定信心、主動作為,強化流域治理管理,強化法治效能,強化責任擔當,堅定不移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