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窥国产亚洲女爱视频在线,久久免费小视频黄色网站,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不卡顿,亚洲精品A∨在线国自产拍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三)

來源:《求是》2022/07 2022-04-01 09:00:00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三)

洋山港擁有“中國芯”

《求是》雜志記者 申小提 解放日報記者 王 力

  驅車從臨港自貿新片區出發,駛過壯闊的東海大橋,上海洋山港便躍然眼前。巨型貨輪靠岸停泊,一排排橋吊整齊列隊、揮舞巨臂,五顏六色的集裝箱起起落落,各種防疫物資、生活用品、工業產品等源源不斷裝卸轉運,為“疫霾”下的全球送去保障。

  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期間,視頻連線洋山港四期自動化碼頭,聽取碼頭建設和運營情況介紹。總書記指出,經濟強國必定是海洋強國、航運強國。洋山港建成和運營,為上海加快國際航運中心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擴大對外開放創造了更好條件。要有勇創世界一流的志氣和勇氣,要做就做最好的,努力創造更多世界第一。總書記希望上海把洋山港建設好、管理好、發展好,加強軟環境建設,不斷提高港口運營管理能力、綜合服務能力,在我國全面擴大開放、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更大作用。

  3年多來,洋山港人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勇于開拓創新,努力創造更多世界第一,成為全球物流供應鏈的一顆“定心丸”。

  創世界一流。2021年,洋山港集裝箱吞吐量達2281.3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2.8%,助力上海港全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4700萬標準箱,連續12年蟬聯世界第一。其中,洋山四期作為全球單體規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年吞吐量首破570萬標準箱。

  “洋山四期擁有百分百‘中國芯’,盡管許多技術已全球領先,但拼搏和創新是無止境的,我們總覺得能做的事還有很多。”上港集團洋山四期碼頭信息技術部經理顧志華說。2020年底,洋山四期運營大數據分析與智能決策平臺正式上線,使碼頭的智能管控系統在虛擬空間中不斷進行高壓測試和系統優化,讓“智慧大腦”更加聰明、高效。2021年12月23日,洋山四期晝夜吞吐量達25488標準箱,再次刷新紀錄。

  在洋山港,大家都鉚著一股勁,一批開創業界先河的試點項目,如上港集團超遠程智慧指揮控制中心、“5G+L4”自動駕駛智能重卡等,不斷開花結果。記者了解到,2022年,這顆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芯”將完成升級研發,屆時碼頭運營效率將再次提升。

  譜建設新章。上港集團生產業務部總部大樓內,有一塊智慧大屏,實時顯示著各碼頭的作業情況。上港集團生產業務部副總經理楊焱濱介紹,這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下集團打造的“智慧港口生產智慧數字化平臺”,洋山港區的船舶計劃從48小時向72小時升級,有效提升了港口船舶作業安排的預判性;洋山一、二、三期碼頭還創新推出相鄰碼頭“共享堆場”作業模式,進一步提升堆場和集卡的利用率……

  自開港以來,洋山港集裝箱吞吐量累計超過2億標準箱。圖為2021年9月,世界各地集裝箱在洋山港裝卸轉運。 上港集團供圖

  提高運營管理能力的同時,洋山港不斷提升綜合服務能力。2022年,上港集團與多家國際班輪公司共建的“上海港東北亞空箱調運中心”將在洋山港建成。“這是一種全新嘗試,我們愿意和船公司合作,提升效率、加強周轉,共同解決因進出口箱量不平衡所導致的季節性缺箱問題。同時還可提供修箱、洗箱、驗箱、發箱等配套服務,提高上海港的服務能級。”上港集團生產業務部總經理助理陳煒表示。

  致力于港航業綠色、低碳發展,2022年3月15日,國際航行船舶保稅液化天然氣(LNG)“船到船”同步加注業務“中國首單”在洋山港圓滿完成,標志著洋山港成為全球少數擁有LNG“船到船”同步加注服務能力的港口。這將吸引更多雙燃料國際船舶靠泊,進一步提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綜合競爭力。

  立開放潮頭。2021年9月,上港集團以色列海法新港正式開港,這是60年來以色列第一個新碼頭。該碼頭復刻了洋山四期的技術亮點,是我國企業首次向發達國家輸出“智慧港口”先進科技和管理經驗。

  上港集團計劃以此次合作為契機,更好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把海法新港打造成東北亞連接中東、歐洲的重要支點。

  港興通天下。洋山港作為上海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深深明白開放合作的重要性。2021年,借助臨港自貿新片區的政策優勢,洋山港啟動對沿海捎帶業務的先行先試。一個更加智慧高效、綠色低碳的洋山港,正助力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在全球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記者手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洋山港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期望和囑托,堅持自主創新、科技賦能、敢闖敢試,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最好”、“第一”,成為“智慧港口”、“綠色港口”的排頭兵和先行者。洋山港因開放而興,也必將在我國全面擴大開放、共建“一帶一路”中作出自己新的更大貢獻。

余村鄉親們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求是》雜志記者 魏天舒 浙江日報記者 鄭亞麗

  綠水青山逶迤,田園阡陌縱橫,一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春的氣息就撲面而來。村口那塊刻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石碑,向人們講述著新時代的故事。

  眼前這座“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村莊,也曾有過灰色的記憶。20世紀八九十年代,余村人靠挖礦山、建水泥廠,生活富裕起來了,但代價是灰蒙蒙的天、渾濁的水、塵土飛揚的山。2003年之后,余村開始關停礦山、水泥廠,率先開展美麗鄉村建設。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余村考察,對村里痛下決心關停礦山和水泥廠、探尋綠色發展新模式的做法,給予高度評價,并在余村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20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再訪余村。在春林山莊,余村關停礦山、走綠色發展之路后創辦的第一家民宿小院里,總書記同村民拉起家常,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成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證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

  穿越時代的聲音,激蕩起千層漣漪。十幾年來,余村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理念,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好風景帶來好光景。當年逼仄的村道已難覓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平坦寬闊的大道;當年拆遷的水泥廠舊址,復墾復綠后變為五彩田園;村里流轉的500多畝土地,經過規劃設計,成為油菜花田、荷花藕塘……戶外拓展、登山垂釣、果蔬采摘、農事體驗的休閑旅游產業鏈逐步形成。如今的余村實現了從“石頭經濟”到“生態經濟”轉型,從一個污染村完美蛻變成了國家4A級景區、全國美麗宜居示范村、世界最佳旅游鄉村。

  優美的環境、便利的交通、完善的配套,讓昔日沉寂的小山村變得熱鬧非凡,游客接待量逐年遞增。春林山莊的主人潘春林如今又成立了農家樂聯盟,帶動更多村民致富,開辦旅行社和文化發展公司,為來旅游、研學的客人提供一條龍服務。

  現在,余村人頻繁使用“雙碳”、“零碳村”、“碳匯”等新詞匯。村民們了解到,竹林對二氧化碳有極強的吸收能力,可以持續產生碳匯。通過碳匯交易,村民不僅能收到租金、以竹林管理員的身份拿到工資,還可以把將來產生的碳匯收益以股金形式入股。余村的生態致富路越走越寬。

  鄉村振興要鑄魂。“鄉而不俗,土而不粗”,余村“宜業”、“宜游”更“宜居”。村里修編了村規民約,從土地使用、村民生活方式到消費維權、衛生保潔,方方面面都有了專項規定。每戶村民都制定了自己的“家規”,懸掛在家中醒目位置,提醒每位成員時刻謹守家規家訓,弘揚美好家風。為了保護美好環境,村民們自發組成生態護衛隊,及時糾正游客的不文明行為。“游客一扔垃圾、煙蒂,村民看到就會撿走放進垃圾桶。”村民盛小梅說。

  為了打造鄉村文明信用體系,余村成立了浙江省首家“文明銀行”,每季度末村民代表以遵紀守法、生態保護、文明經營等文明公約為核心評價標準進行集中評議,并由村兩委進行審核。評議通過的村民就可以獲得“文明幣”,到銀行辦理“文明貸”,額度和利率都有相應優惠。

圖為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村貌。 夏鵬飛/攝

  這些年,文化禮堂、美麗安吉·綠色發展展示館、農家書屋先后建成,承載起“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鄉愁記憶與情感,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傳承和弘揚。村民在擁抱幸福的同時,也更加眷戀腳下這片土地,釋放出更多潛能。2017年余村喜獲全國文明村鎮稱號,鄉風文明綻放勃勃生機。

  走出共同富裕路。“一個村富了不算富,一起富才是真的富。”余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介紹,“浙江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余村要打頭陣、當先鋒、做表率。”近年來,余村聯合周邊四村成立“五子聯興”公司,通過“余村共富聯合體”黨建聯盟,整合五村資源,抱團發展美麗經濟。汪玉成說:“銀坑村有影視資源,馬吉村有紅色資源,橫路村水資源豐富,山河村公共配套服務齊全,各村資源整合起來,就意味著旅游形態更豐富,也意味著留住更多游客。”

  沿著余村出發,串聯起5個村的余村大道已經實現全線貫通,沿線美麗鄉村、景區景點串珠成鏈,成了別具一格的景觀;余村還把旅游集散中心搬到周邊村子的中心區塊,讓周邊村民共享余村“流量”。同時,余村還和新疆、四川以及省內的村莊結對,把余村“點綠成金”的經驗送出去。

  2021年余村共接待游客近90萬人次,村集體經濟收入超8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6.1萬元。綠水青山路,幸福余村人,余村的“共富班車”已經啟程。

  記者手記:

  從“礦山”到“青山”,從“賣石頭”到“賣風景”,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余村見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誕生和發展。2020年在余村,習近平總書記說,“余村現在取得的成績證明,綠色發展的路子是正確的,路子選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如今,不斷推進的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正生動繪出美麗中國的動人畫卷。“相信余村的明天會更美好,祝鄉親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總書記的祝愿,在余村鄉親們的奮斗中已經化為現實。

施茶村“點石成金”

《求是》雜志記者 黎海華 《今日海南》記者 蔡 萌

  初春的海南,暖風和煦,陽光明媚。一早,位于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施茶村的火山石斛園里便傳出“梆、梆”的敲擊聲——這是村民在用榔頭把一株株石斛種苗固定在火山石上。晨曦透過密林,一株株石斛在石縫間挺拔而立,仿若披上了金光。

  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施茶村考察時指出:“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條人無我有、科學發展、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4年來,施茶村村民們牢記總書記囑托,大力發展石斛種植產業,石斛種植面積從2018年200畝擴大至2021年560畝,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8年18830元增長到2021年32000元,施茶村走上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石縫間”生出新希望。施茶村地處海南最高的火山口腳下,村里90%以上的土地被火山石覆蓋,千百年來村民只能在石頭縫里摳泥種地。“處處都是火山石,大家只能層層壘起石頭,空出巴掌大的地方種木薯、地瓜,全村老小都在溫飽線上苦苦掙扎。”講起施茶村的過去,老村民洪尚科仍禁不住感慨。

  為改變這一困境,施茶村“兩委”班子帶領村民積極探索產業發展,2015年施茶村引進企業、成立合作社,發動村民以閑置的石頭荒地入股,在火山石上種石斛。近年來,施茶村為解決石斛種植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請來生物專家團隊進行技術攻關,提高石斛種苗的繁育能力和石斛產量。2020年,施茶村的組培實驗室培育出了可以直接在火山石上種植的鐵皮石斛苗,獲得了國家專利。如今,施茶村石斛全產業鏈優勢更加凸顯,火山石斛的招牌愈發閃亮。

  回憶4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石斛園里與村民親切交流的場景,洪尚科仍神情激動:“總書記的手很溫暖,我當時又激動又興奮,很多想說的話沒來得及說。后來一直想親口告訴總書記,現在家家戶戶都建起了小洋樓,大部分人買上了小汽車,生活過得很幸福!”

  “石頭村”引來八方客。黑黝黝的火山石、翠生生的石斛、明艷艷的三角梅和火山玫瑰,施茶村點綴在幾個色塊中,絢爛溢彩。

  施茶村依托靠近火山口公園景區的位置優勢和火山石斛的影響力,大力發展美麗鄉村旅游。為了推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結合,村里修建了一條20公里的火山特色旅游道路,串起了轄區內5個火山口、9個火山溶洞及8個生態文明村,盤活了周邊農業與旅游休閑業。

  施茶村堅持“農業+文化+旅游”的融合創新模式,大力發展石斛種植、民宿、家風家訓館、紅色文化、施茶文化等特色產業,積極推動全域旅游開發,促進村民家門口創業就業,不斷拓寬收入渠道。2021年,施茶村火山石斛園接待游客達3.5萬人次,餐飲民宿收入達2000萬元,全域旅游新格局初步形成。

  “每逢周末和節假日,村里游客爆滿,人們來這里爬山、住民宿,品嘗火山特色農家飯,回去時還可以帶上火山特產,反響很好。”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呂青松非常慶幸自己當初的決定。如今,他的“原味園”開得有聲有色,接下來他還打算與旅游公司合作做民宿。

  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施茶村通過“村委會+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依托生物技術培育石斛種苗,發展石斛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圖為2022年3月9日,在施茶村勝嶸石斛園生物組培研發中心,員工在觀察石斛種苗生長情況。 求是圖片 王程龍/攝

  “石堡壘”凝聚百姓心。施茶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洪義乾曾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施茶村時陪同講解,令他最難忘的是總書記語重心長的囑咐——“農村基層黨組織要成為帶領農民群眾共同致富的主心骨和堅強戰斗堡壘”。

  施茶村能夠走上致富路、幸福路,離不開讓群眾信服的基層黨組織。漫步在施茶村,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幾乎家家戶戶門口都掛著各種小牌匾——“我是黨員我帶頭”、“最美家庭”、“星級文明戶”等。“這些是榮譽,更是鞭策。特別是‘我是黨員我帶頭’,每位黨員都把它掛在家門口,亮明身份,村民有困難就找黨員。”一位村民告訴記者。

  近年來,施茶村黨組織不斷夯實基層戰斗堡壘,吸納年輕有為、文化水平高、帶動致富能力強的人才到黨員隊伍中,引導全體黨員立足崗位作貢獻,黨組織的影響力、號召力、凝聚力不斷提升。2020年,施茶村設立海口市首個村級黨委;2021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黨中央授予施茶村黨委“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我們將堅持以奮發向上的精神狀態,以更高標準要求自己,帶領鄉親們把日子過得更好。”洪義乾表示,施茶村將繼續加強村黨組織建設,積極發展集體經濟和生態旅游,向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目標奮進。

  記者手記:

  施茶村在新時代發展石斛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奮斗實踐充分證明,習近平總書記指明的“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條人無我有、科學發展、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是一條實現鄉村振興的光明大道、幸福大道。從荒蕪石原到幸福家園,從“窮到只有石頭”到“全國億元村”,施茶村的發展變化,讓人們看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偉力。

八步沙的綠色傳遞

《求是》雜志記者 梁佩韻 甘肅日報記者 伏潤之

  驚蟄剛過,西北地區迎來新一輪綠化季節,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緣的甘肅省古浪縣再次掀起春季植樹造林的高潮。

  2019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省考察時專程來到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察看林場整體風貌,囑托大家要弘揚“六老漢”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奮斗精神,激勵人們投身生態文明建設,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為建設美麗中國而奮斗。古浪縣干部群眾牢記總書記囑托,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19年以來,累計完成人工造林52.72萬畝,國土綠化進入了歷史上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群眾參與度最高的時期。

  接續奮斗不松勁。20世紀80年代初,古浪縣飽受風沙侵襲。六位普通的老漢,在承包沙漠的合同書上摁下手印,誓將沙漠變綠洲。40年過去,六老漢和他們的后代,帶領群眾治沙造林25萬畝,形成了牢固的綠色防護帶,拱衛著這里的鐵路、國道、農田和移民區。

  3月上旬,剛參加完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火炬傳遞的第二代治沙人、八步沙林場場長郭萬剛就扛著開溝犁走進沙窩里,已經70歲的他依然活躍在治沙一線,每天還堅持干半畝地的活。“每當春秋開始壓沙植樹的時候,就能想起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覺得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郭萬剛動情地說。

  他帶著記者一路看去,習近平總書記曾經開溝壓沙的眼窩子沙治沙點上,檸條已經長到了1米多高,新引進的沙木蓼正在茁壯成長,曾經崎嶇的砂石路鋪成了平坦的防火路。望著層巒起伏的沙生植物,郭萬剛滿臉笑容:“到了4月中旬,整個林場的檸條會開出米黃色花朵,誰又能想象得到,有一天沙海真的會變成花海。”2019年以來,八步沙林場完成治沙造林2.59萬畝,退化林修復1.85萬畝,林場迎來了新的春天。

  綠水青山入人心。“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已經成為古浪縣干部群眾的行動自覺,每年春秋兩季,古浪縣干部群眾都會進行義務壓沙,過去3年,大家已經綠化了2萬多畝沙漠。”古浪縣委書記蘇國波介紹。

  2019年開始,為了向沙漠更深處進軍,古浪縣專門鋪設了107公里壓沙道路。經過治理,主干線兩側布滿了沙生植物。目前,古浪縣已經找不到1萬畝以上的明沙,過去侵蝕良田的風沙線后退了20多公里。

  為了鼓勵更多人投身生態文明建設,2019年以來,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事跡報告團在全國宣講100多場次,近10萬人聆聽了報告,很多人深受觸動。有兩件事讓郭萬剛感觸很深:2020年,四川一位退休工人專程到林場走治沙路,之后每個月都會匯來300元錢,讓大家替他在沙漠里多種幾棵樹;2021年秋,甘南藏族自治州一位名叫李才高的人,在林場實地感受三代人艱辛的種樹歷程后毅然住了40多天,親手植樹100畝后才離去。

  數據顯示,過去3年,古浪縣每年投入到生態文明建設的資金超過4000萬元,占縣級財政收入的1/4。“2019年以來,我們以平均每年超過10萬畝的速度治沙,再過3年,古浪縣境內沙化土地將得到全面治理。”古浪縣政協副主席、林草局局長季玉有滿懷信心地說。

圖為2022年3月甘肅省古浪縣干部群眾義務壓沙的火熱場景。 古浪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金山銀山增福祉。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古浪縣北部沙區的生態治理,為實施大規模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奠定了基礎。近年來,重新披上綠裝的40萬畝黃花灘,成為南部山區11個鄉鎮6.24萬貧困群眾易地扶貧搬遷的新家園。距離八步沙林場不遠的富民新村,廣大村民受益良多。

  2019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考察時曾到村民李應川家做客。總書記詳細了解李應川家的就業、收入等狀況后強調:“共產黨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就是為老百姓辦事的,讓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產黨的事業。”李應川一家對過好新生活有了更足的底氣、更大的干勁。他告訴記者,他家兩年前在政府的扶持下開始搞養殖,頭一年就收入10萬元,接下來,他還準備收購300只羊繼續擴大養殖規模,讓日子變得更加美好。

  在富民新村一座日光溫室里,村民何振田家種植的西瓜即將收獲,一年下來能收入5萬多元。搬遷下山前,他的心愿是房前屋后綠樹成蔭,村道干凈整潔,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如今,這些愿望都實現了。富民新村黨總支書記張延堂激動地說:“富民新村一手抓產業一手抓生態,不僅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生態產業也日益興旺,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9年的5500元提升到現在的7500多元,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在良好生態環境的支撐下,以富民新村為代表的移民區各種產業遍地開花。富民新村西側整齊排布著500座高標準日光溫室,實現了“南果北種”,溫室內火龍果、菠蘿等南方水果落地生根,吸納千余人就業,人均年增收3萬元。八步沙“點沙成金”的夢想正逐漸變為現實!

  記者手記:

  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盼溫飽”到“盼環保”,甘肅省干部群眾對綠水藍天、優美環境的需求和追求從未像今天這般迫切。他們以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為榜樣,以頑強拼搏的意志、久久為功的決心、改革創新的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干,讓山川林木蔥郁、讓綠色產業生根,用勤勞的雙手把自己的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八步沙人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有著切身的感悟。

標簽 -
網站編輯 - 張芯蕊  校對 -何晨琛 高勝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