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要做人民的學生
中共中國作家協會黨組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做人民的學生,推進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是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必然要求。
——題記
1955年秋,47歲的周立波整理行裝,從北京一路南下,舉家搬回老家湖南益陽清溪村。年輕的新中國正舒展著矯健的身姿。放眼望去,大山合抱的鄉村仿佛正從歷史的塵夢中醒來,剛剛收獲的田野在陽光下閃著秋日的光澤。未來家鄉的日子,就像一張張稿紙鋪展開來,一個時代的身影將落筆于《山鄉巨變》中,那里盛滿了家鄉的一切,也盛滿對未來的憧憬。他在書中寫道:“我要經我手把清溪鄉打扮起來,美化起來,使它變成一座美麗的花園……”
此時奮筆疾書的周立波不會想到,67年后,中國作家協會組織全國各地的近百位作家來到他的故鄉,清溪村已經換了模樣——村舍儼然,道路整潔,小溪潺潺,荷葉田田。20多座“作家書屋”書香怡人,絡繹不絕的游客競相造訪這座文學的村莊,“鄧秀梅”、“亭面糊”的后代們正在創造著屬于新時代的美好生活。在這里,中國作家協會啟動了“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和“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兩項重大文學行動。他也不會想到,68年后,他的家鄉會再次熱鬧起來,中國作家協會“作家活動周”暨“益陽文學周”同期舉辦,以“做人民的學生”為主題,向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發出鮮明號召。作家們懷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熱情,循著前輩的足跡,像一粒粒種子,播入新時代遼闊而恢宏的生活原野,用行動、用作品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工作者的要求:“要虛心向人民學習”,“誠心誠意做人民的小學生”。
一
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向人民學習,是文學創作的必然要求。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的長河之所以洶涌澎湃、奔騰不息,是因為凝聚著億萬人民群眾的心血、汗水與智慧。一部中國近現代史,就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眾和仁人志士為救亡圖存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就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造震古爍今的偉大成就的歷史。毛澤東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代表著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贏得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以后,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拓進取,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新時代以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必須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必須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愿、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實踐證明,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的力量是無堅不摧的。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實踐為文學提供了血脈和精髓。
圖為周立波在清溪村與鄉親們一起勞作。 中國作協供圖
人民是生活的承載者。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置身于氣壯山河、潮涌東方的時代,中華民族這艘巨輪正穿越重重險阻,駛入更為開闊的航道,駛向更加光明的未來。錦繡的山河、燦爛的畫卷是人民繪就的。人民創造了一個個改天換地的壯舉、一個個移山倒海的奇跡。人民的夢想與追求、意志與渴望、艱辛與收獲,融匯成火熱而沸騰的生活,凝聚成了中國道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生活中本來就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人民、生活、文藝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文學不是空中樓閣,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人民的生活是文學的土壤和源泉,它無時無刻不在養護著文學的生命力。
人民是文明的傳承者。文明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高爾基說過,“人民不僅是創造一切物質價值的力量,人民也是精神價值的唯一的永不枯竭的源泉,無論就時間、就美還是就創造天才來說,人民總是第一個哲學家和詩人”。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無論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懷,還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民本思想,無論是“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君子品格,還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新精神,從詩經、楚辭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明清小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江河行地,流淌在中國人的文化血脈中,形塑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品貌,鑄就著中國人的文化根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人民創造了新的世界,人民也創造了新的文明。文學是文明的詮釋和表達,也是文明的肌理與血肉。只有悉心體認、努力傳承這一偉大創造,才能擔負起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使命。
二
一切優秀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源于人民。“作家要做人民的學生”不是空泛的口號,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著非常具體的內容指向。
向人民學習,學習人民的偉大實踐。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镀椒驳氖澜纭返淖髡呗愤b說過:“生活在大地上這億萬平凡而偉大的人們,創造了我們的歷史,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決定著我們的現實生活和未來走向。”人民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都具體而微地結晶為時代的實踐經驗??v觀新中國文學史,從《紅日》、《紅巖》、《紅旗譜》、《創業史》、《青春之歌》、《山鄉巨變》、《保衛延安》、《林海雪原》等紅色經典到《平凡的世界》、《人世間》,這些影響力最大、認可度最高的作品,無不是對時代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反映,無不是對人民追求光明未來和美好生活的實踐經驗的記錄。人民是文學的內核與主體。無論崢嶸歲月里的金戈鐵馬,還是生產建設中的熱火朝天,抑或個人奮斗折射出的時代夢想,都不能在書齋里憑空臆想,而只能是從人民的實踐中擷取。今天,中國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人民的創造遠遠大于文學的想象。如果不向人民學習,就無法把握甚至無從知曉這些新的生活,文學也就會空泛空洞。因此,做人民的學生,就是要學習人民創造時代的偉大實踐,從中找到文學的靈感、文學的素材。在時代大潮中描摹人民的身姿,在人民實踐中辨識時代的大勢,為時代立傳賦形,完成藝術創造的升華。個人的生活是狹窄的,人民的生活才是寬闊的。個人的情感是單薄的,人民的情感才是深厚的。作家只有跟上人民的腳步去丈量時代的疆土,才能使新時代文學擁有豐富的內容、博大的樣貌、寬廣的格局。
向人民學習,學習人民的奮斗精神。文學要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必須從人民中汲取精神力量。人民在奮進途中撞出的火花、釋放的熱量,匯集起來,就是時代精神的萬丈光華?!拔恼?,貫道之器也?!边@里的“道”,是民族之信仰、時代之精神,它從來都不會憑空產生,而是由人民創造出來、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的奮斗中。時代精神不在別處,它就在人民中體現,在人民間流淌,被人民所發揚。學習人民對生活的無限熱情,學習人民的勤勞勇敢和堅韌不拔,學習人民的樂觀豁達和自強不息,學習人民重義輕利的優秀品質和無私忘我的奉獻精神,學習人民如山的胸懷和如海的深情,是作家創作的立身之本。人民是具體的,人民對時代精神的創造、傳承和詮釋,同樣是具體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一線戰場上,在各行各業奮發實干的崗位上,甚至在百姓每一天的尋常日子中,都寄寓著時代精神的形象。做人民的學生,就是要從人民身上領悟時代精神的要義,提煉時代精神的表達,用精神之光照亮手中的紙筆,用精神之鈣撐起作品的骨骼。
向人民學習,學習人民的藝術表達。人民既是文學表現的主體,也是文學創作的主體。人民不僅創造了歷史,創造了時代,還在生活中與時俱進地創造著嶄新的藝術形式和話語形態。趙樹理正是深切感受到人民語言的新鮮活力,被田間地頭那些“村子里講故事的好手”深深吸引,才領悟到“照著原話寫”、“以說話為基礎”的語言魅力,從而形成自成一格的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學作品。新時代的今天,各藝術門類互融互通,表現形式交叉融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拓寬了文藝空間,催生了形式創新。人民的表達因此變得更加生動活躍,通過彈幕、留言、短評、長論甚至圖片視頻,創造出新的聲音、新的話語。嶄新的時代語境,重新設置著我們的“詞庫”和話語形態,締造著新的文本結構和文學表達方式。在這樣新鮮而活躍的景象面前,如若自詡清高、視而不見,就無法傾聽人民的聲音,學習人民的表達。作家要守正創新,向一切正在發生的語言探索和表達實踐學習,從人民的話語創造中吸吮最新鮮的材料和養分,不斷打開文學的思路、更新文學的語言。
三
能不能做好人民的學生,是作家的一道必答題。對這道題的回答,關系著創作的質量,更關系著文藝的性質。
做人民的學生,要積極與生活共振。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人民是文藝之母,文學的成長離不開人民的滋養。人民的經驗、情感與夢想,最終在形態上呈現為生活。不擁抱生活,就寫不好人民。不往生活中“下腳”,就難在創作中“下筆”。為寫《創業史》,柳青在陜西皇甫村足足“蹲點”14年,他的穿著打扮甚至容貌神態,都變得和關中百姓一樣。生活不是個人化、內循環,不是“小日子”、“小天氣”,而是時代生活和人民實踐的“大運行”、“大氣候”,是“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的大氣魄、大情感。與人民同甘共苦,與生活同頻共振,作家才能下筆有底氣,作品才能讀之有神氣。詩人艾青曾說:“對我最高的贊揚,莫過于稱我是人民的兒子。”“寫詩是沒有榮譽可言的,農民種地,他們在稻谷上留下名字了嗎?”鮮明的人民立場、寬廣的精神境界,才能使作家化“小我”為“大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過程中,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提高思想站位、打開創作格局;才能使作家化“他們”為“我們”,在生活中與人民“打成一片”,在情感上與人民“結成一體”,在文學中與人民“心心相連”。
2023年5月27日,由中國作家協會、浙江省人民政府、杭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23中國國際網絡文學周”在杭州開幕。本次網絡文學周以“多彩亞洲 精彩世界——中國網絡文學在亞洲的傳播”為主題,旨在提升中國網絡文學國際傳播能力。圖為網絡文學產業博覽會現場展示的網絡文學及衍生產品。 新華社記者 徐昱/攝
做人民的學生,要誠懇向人民取經。人民不僅是文學作品的主角和讀者,同時也是文學創作的生力軍?!对娊洝防铩皣L”部分的作品,多采自民間歌謠,發出了中華文明最早的詩歌之聲的,正是最普通的無名勞動者。新時代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文教育的普及、文化生活的繁盛、傳媒方式的更新,人民群眾自發寫作的意愿和能力迅速增強,新的文學群體和作者個體不斷涌現。非專業寫作者作為一種新力量,形成了新的文學增長點。外賣員飛馳間隙的詩意抒寫、快遞小哥走街串巷的職業故事、育兒嫂的人生百態等,極具特色的題材視角,真誠坦率的文字氣質,質樸無華的表達方式和對文學的赤誠熱愛,是“道之所存”,也是“師之所存”,值得作家誠懇學習。
做人民的學生,要自覺請人民閱卷。時代是出卷人,作家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人民不僅是文藝表現的主體,同時也是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優秀的作品只有被人民讀到、給人民啟迪、讓人民喜歡,才能最大程度地實現文學價值。離開人民的閱讀,作品的藝術價值將無處落腳,只有充分調動最廣大讀者的參與,文學的生命才能旺盛持久。請人民閱卷,是中國文學的優良傳統。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常將新作讀給百姓“驗收”,“白樂天每作詩,令一老嫗解之。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毙聲r代文學要發揮凝聚人心、服務人民、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的功能,更要把人民放在心上,將人民認可作為旨歸。作家在創作過程中,要把“人民會不會喜歡”作為重要的考量和準繩,努力提升作品可讀性;創作完成后,還要主動地走近人民、擁抱人民,打通作品與讀者間的“最后一公里”,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
四
做人民的學生,是作家的光榮職責和使命所在,對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以堅定的人民立場為人民立言、為人民代言。堅守人民立場,意味著我們的文學創作不只是面向同行和文學圈的寫作,而要始終面向人民生活和時代發展的高天厚土。作家要為廣大的群眾代言,說出這個時代大多數人的共同心愿。只有做人民的學生,向人民學習請教,才能拓寬生活半徑,增加實踐經驗,豐富閱歷識見,延伸藝術觸角;才能讓創作牢牢扎根大地,不至于淪為孤芳自賞和一己悲歡。只有做人民的學生,關注他們的冷暖,抒寫他們的心聲,才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感國運之變化,發時代之先聲,真正讓自己的文學創作融入民族復興偉大實踐。
以當代之筆賡續人民的文化創造。人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守護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僅蘊藏在古籍和文物中,還蘊藏在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實踐中,蘊藏在廣大人民的認同和共識中,蘊藏在代代相傳的家風中,蘊藏在百姓日用和生活習俗中??梢哉f,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河就流淌在人民身上。只有做人民的學生,才能更準確地領悟和體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才能將創作的根須深深扎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處。作家要在向人民學習的過程中,完成對于中國人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重新發現和確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語境下重新煥發生機,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以藝術創新生動描繪人民的生活情味。藝術創新不是標新立異的文體實驗,也不是閉門造車的突發奇想,而是忠實于生活、忠誠于人民的結果。創造的根源在于現實生活的嶄新變化,人民群眾總是社會變革、生活變化最先的體察者,他們敏銳地感知大地上發生的一切。當我們虛心請教人民的收獲時,當我們滿懷激情書寫生活的新變時,當我們因為人民的悲歡而不吐不快時,也便找到了藝術創新的鑰匙。只有做人民的學生,才能發現取之不盡的創作素材,收獲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找到持續不竭的創作動力。轉益多師是吾師,只有不斷向人民學習請教,才能積蓄豐沛的情感,煥發創造的熱情,進入創作的自由境界,從清淺小溪游向汪洋大海。
以崇高境界和博大情懷贏得人民尊重。人民是作家的老師,可做一字之師,亦可做百世之師;可做藝術的老師,亦可做人生的老師。作家不是高高在上的傳道者,而要真正俯下身子,做人民的孺子牛,做人民的好學生。學習人民群眾的智慧,是一個作家的真正智慧;在人民群眾面前保持謙卑,是一個作家的深厚修養。作家要在與人民的相處中,摒棄“自以為師”和“自以為是”的傲慢,克服一己的偏見,超越個人的狹隘,正確處理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學會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從“小我”走向“大我”,從表現小情小趣走向抒寫大情大愛。要在與人民的同行中,不斷磨礪和提升自己,歷盡千帆、不墜青云,洗盡鉛華、返璞歸真。要在與人民的坦誠相見和肝膽相照中,完成靈魂的凈化和升華,錘煉高尚的人格,做德藝雙馨、受人民尊重的藝術家。
以攀登文學高峰的不懈努力回報人民的饋贈。作家取得的成績源于人民的滋養,文學抵達的高度源于人民的托舉。只有人民認可、人民滿意、人民喜愛的作品才代表著文學藝術的高峰。歷史證明,人民一向是中國文學的導師和引路人,未來文學的發展也將再次證明,廣大人民群眾為文學事業的繁榮發展鑄就了廣博堅實的基礎,匯聚起汪洋澎湃的動力。廣大作家要把提高質量作為文學作品的生命線,潛心創作、精益求精,創作出無愧于偉大時代、偉大民族的優秀作品,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樹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萬里,其源必長。同人民的聯系越緊密,文學事業才會越繁榮。廣大作家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堅定文化自信,做好人民學生,講好中國故事,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將文學創作融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創造中,努力鑄就新時代文學的高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