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畔起新城
《求是》雜志記者 侯亞景
盛夏時節,黃河岸邊綠意盎然。來到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以下簡稱“濟南起步區”),眼見一座現代化新城初具規模,迸發出勃勃生機。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明確了濟南作為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定位。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濟南建設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2021年4月,國務院正式批復《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實施方案》,標志著濟南起步區建設全面啟動。
濟南起步區,橫跨黃河兩岸,規劃面積約798平方公里。“濟南起步區是承載重大國家戰略使命的起步區,戰略定位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示范、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新引擎、高水平開放合作的新平臺和綠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區,對濟南未來發展意義重大。”濟南起步區管委會主任孫斌說。
深化動能轉換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綠色低碳是動能轉換的內在要求。“濟南起步區堅持把實體經濟作為培育新動能的核心抓手,確立了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與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為主體,以高端服務業為支撐的‘3+1’主導產業,明確‘6+4+2’產業主攻方向。”濟南起步區管委會經濟發展部副部長徐盟介紹,“6”即二產的智能車、新能源、新材料、中國芯、機器人、元宇宙,“4”即三產的新金融、新電商、新會展、泛航空,“2”即一產的現代種業和休閑農業。
獲批設立以來,濟南起步區聚焦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不斷優化完善產業布局,吸引集聚優質資源要素,打造創業興業熱土。目前,濟南起步區已引進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等162個高端優質項目、總投資超3990億元,中科新經濟科創園、國際標準地招商產業園等一批重大園區載體啟用運營,山東數字經濟產業園等入選省級數字經濟重點項目,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母基金成功注冊落地。2022年,濟南起步區承擔的多項市級重點工作任務均提前完成,零碳智慧創新運營中心項目榮獲“全球人居環境規劃設計獎”;2023年上半年,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位居濟南前列。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底色。濟南起步區內水系濕地、公園綠地和農田林地等藍綠空間占比大于70%。據了解,在起步區,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要在5年內下降20%。“濟南起步區在生態優先方面最大的亮點,就是把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導向和目標要求納入發展規劃,大力促進綠色低碳發展,讓每一個項目都體現綠色理念,每一棟建筑都是節能環保的綠色建筑。”濟南起步區黨工委專職副書記李國祥說。
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我們已經形成了‘新一代便攜式伽馬相機’、‘埋地式中子探測器’、國內首套‘車載成像式輻射應急監測系統’等核安全監測系列產品,各項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滿足了核安保與核應急對于移動監測的需求。”位于起步區的濟南中科核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魏存峰說。
圖為連通濟南起步區與濟南市區的濟樂高速黃河公鐵兩用特大橋,為起步區加快崛起提供了重要交通支撐。 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管委會供圖 王善龍/攝
為打造科技創新高地,濟南起步區成立了科技創新委員會,獲批建設濟南山東省大學科技園,科技創新管理服務能力、科研引領帶動能力持續強化,科技創新的集聚效應正在顯現。2022年,濟南起步區有效發明專利同比增長31.2%,高價值發明專利同比增長114.3%。
創新促發展,改革添動力。濟南起步區深入開展綜合改革試點,著力優化完善機構設置,健全選人用人機制,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加快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新經濟壯大、新動能集聚的工作體系,進一步助力企業提質增效。
濟南起步區打造改革創新的“試驗田”。多個山東省之“首”誕生于此——成功推出全省首個新業態食品經營試點、首張自動制售設備食品經營許可證、首批“代位注銷”等一批首創性經驗。223項行政許可事項實現清單管理,13項省級行政權力事項由省政府委托管委會實施;建立“控制數+編制池”資源體系,明確管委會員額控制數,實行無差別人力資源管理;出臺“鵲華人才”政策20條,放眼全球招聘緊缺人才,累計吸引7300余人踴躍報名。
大河奔涌、藍綠鋪底,平地立城、白紙作畫,濟南起步區正成形起勢,未來更加可期。
記者手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黨中央從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乘著重大國家戰略機遇的東風,濟南起步區著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著力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著力保護生態環境,著力深化開放合作,著力完善體制機制,不斷把愿景圖轉化為實景圖,一顆“璀璨明珠”正在黃河之畔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