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十)
三棵樹與三代人
《求是》雜志記者 劉名美
在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后洋村的黃振芳家庭林場管理房旁,三棵高大的杉樹蒼翠挺拔,樹干筆直參天,綠蔭森然蔥蘢。這是1989年1月3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前來調研時種下的。1988年到1989年,習近平同志曾三次到這里調研,并在《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中寫道,周寧縣的黃振芳家庭林場搞得不錯,為我們發展林業提供了一條思路。
35年前,面對寧德集“老少邊島貧”于一體、屬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的實際,習近平同志以深入調研起步,在思考和解決加快發展、擺脫貧困等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提出并建立了“四下基層”制度,即“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
“總書記當年用腳步丈量區情、民情,提出‘弱鳥先飛、滴水穿石’,開創性提出一系列事關閩東長遠發展的工作思路。”寧德市委書記梁偉新說。當時,閩東的林業建設迎來第一波熱潮,但有不少人擔心政策會變,正需要一個有說服力的榜樣來消除群眾的疑慮。習近平同志在周寧調研時,得知黃振芳在山上造了一大片林,冒著蒙蒙霧雨上山看望。
黃振芳是周寧的“造林大王”。1983年,已經年過半百的他沖破當地農村認“祖宗山”風俗的種種阻力,創辦家庭林場,開墾荒山50畝,貸款8萬元造林。黃振芳把家搬到林場管理站的小木屋,用三年時間帶著全家人種樹1207畝。為了克服造林收獲周期長的困難,他又套種馬鈴薯、魔芋等作物,既收獲經濟效益,又能夠改善土壤。黃振芳回憶說,習近平同志表揚他為閩東綠化植樹帶了個好頭,鼓勵他振奮精神往前奔。
基于深入調研,習近平同志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閩東經濟發展的潛力在于山,興旺在于林,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要堅持“誰造、誰有、誰受益”這一權利長期不變,明確了林業在閩東經濟發展和滿足人民生活需求等方面的重要地位,給林農們吃了定心丸。
“沒多久,我們在政府的幫助下完成林場股份制改革,還上了貸款。而且,村里村外都開始種樹。”黃振芳的兒子黃傳融,見證了這片山頭的美麗嬗變。1989年7月,黃振芳將預估12萬元的114畝速生林分成10股,有償轉讓給地區老區辦、縣老區辦、七步鄉人民政府、后洋村村委會,合股聯營解決了林業發展回報慢、“遠水解不了近渴”的問題。看到黃振芳家庭林場辦得有聲有色,村民們紛紛行動起來。從一家種到家家植,短短幾年,后洋村林地面積擴增到7000多畝。到1990年,寧德造林專業戶、重點戶有7009戶,鄉村林場發展到438個。1989年到1991年短短三年間,寧德地區共完成造林更新面積227.9萬畝。
近些年,黃傳融接下了林場的一應事務,并不斷深耕林下經濟。“我現在養了200箱蜜蜂,每年僅蜂蜜收入就有十幾萬元。”黃傳融嘗試發展生態農業,套種葡萄、獼猴桃、蜜薯等特色農產品,一地多用、一地多收,還通過合作社流轉89畝土地,帶動50多名村民增收致富。“林下種了100多畝中草藥,用心照顧,等收成了會更好。”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寧德工作期間,三次到后洋村實地了解情況,稱贊“周寧縣的黃振芳家庭林場搞得不錯,為我們發展林業提供了一條思路”,深刻指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傳承弘揚“四下基層”,寧德堅持用綠色繪就高質量發展底色。圖為林茂田豐、天藍水清的“七彩”后洋村。 寧德市委宣傳部供圖
受到黃傳融等專業戶發展林下經濟和生態農業的啟發,后洋村黨支部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探索推廣“林養、林種、林游”融合新模式,推動牧業、花卉、林下中草藥種植等產業落地。2022年,后洋村村集體收入近7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萬元。
后洋村的新發展,是新時代閩東用綠色鋪就發展底色的生動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德致力于提升森林質量、推進生態富民、發展森林食品、增強碳匯能力。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59.7%,森林蓄積量5968.69萬立方米,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花卉苗木種植面積9.65萬畝,產業鏈產值32.88億元;林下經濟經營總面積119.44萬畝,產值40.84億元,帶動9.26萬戶農民增收。
時下,在黃振芳家庭林場新修的柏油路邊,一簇簇貌似朱砂粒的小紅果,在挺秀的喬木腳下綻放。“這是草珊瑚,可以入藥。”黃娟娟用手一指,笑著介紹。她是黃振芳的孫女,現在是縣里小學的語文老師,也是一名新時代宣講師。她積極參加“習爺爺在寧德的故事”進校園主題實踐活動,與孩子們分享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深入林場調研、帶領閩東念好“山海經”的往事。“祖輩、父輩們把青春交付給青山。我們這一代不僅要守好青山,還要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故事講給下一代、講給更多人。”
同樣是第三代林場人,黃振芳的孫子黃宇斌,用互聯網賦予林場新活力。他成立電商公司,把家鄉的農林產品送上“云端”銷往全國,還設計和銷售相關文創產品。“供不應求,當季水果常常不夠賣。”黃宇斌不算健談,但對扎根山林很有決心和信心,“我相信綠色農業的前景會很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習近平總書記曾寫道,“這句話用來形容我們閩東的創業者十分形象。”35年,樹木已成林,精神代代傳。今天的閩東大地物華天寶、滿目皆翠。
記者手記:
黃振芳家庭林場的故事,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時推動“四下基層”、踏遍閩東山山水水豐富實踐的生動一例。實踐證明,“四下基層”對轉變干部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破解工作難題、推動高質量發展等各方面工作具有重要意義。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必須傳承和弘揚“四下基層”。
“鄉村振興合伙人”激活發展動力
《求是》雜志記者 黎海華
初冬時節,齊魯大地依然勃勃生機。位于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龍灣湖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省級示范區的東仲都村,龍灣陶瓷柴燒藝術館吸引眾多游客駐足觀看、交口稱贊。
“柴燒技藝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燒制方法。”非遺項目“儒家柴燒”傳承人孫凡合介紹,“如今,這一古老技藝在泗水縣東仲都村煥發新生,走進人們的現代生活。”柴燒技藝能在偏遠的東仲都村重新煥發生機,得益于泗水縣建立新型“鄉村振興合伙人”機制。
“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根本要靠深化改革,調動億萬農民積極性”,“要著力抓好招才引智,促進各路人才‘上山下鄉’投身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強調。泗水縣是純山區縣、沂蒙革命老區縣,二三產業基礎薄弱,過去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鄉村發展內生動力一度缺失。為破解發展難題,泗水縣創新推出“政府支持+平臺孵化+市場運作”的“鄉村振興合伙人”機制,通過技術、資金、產權入股等多種方式引導整合各類社會資源投入鄉村振興。通過面向社會公開招募創業者、企業家、專家學者等各類人才返鄉創業,與村集體“合伙”共同開發鄉村產業項目,構建村民就近就業有“薪金”、土地流轉有“租金”、入股合作有“分紅”、參與經營有“現金”的融合發展新局面。
龍灣湖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省級示范區,毗鄰孔子誕生地尼山。在“鄉村振興合伙人”機制促進下,示范區通過搭建鄉村創業平臺,引導整合各類社會資源投入示范區建設,破解鄉村發展“人財物”難題,打造創客村落、文創小街、研學美食、露營民宿等文旅新業態,帶動以夾山頭村、東仲都村、南仲都村為核心的周圍18個村莊、3000余戶村民脫貧致富,走出了一條文旅產業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路子。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田彬是一位設計師、藝術家,也是“鄉村振興合伙人”的發起者。他在夾山頭村將廢棄的老糧倉改建為設計工作室,隨后建設完成等閑書房、夾山音樂廳、龍灣良舍等10余處建筑空間。如今,等閑谷藝術糧倉已成為一處綜合性鄉村創客孵化基地、文化藝術體驗中心,實現了創客與村莊發展的雙贏。
程琳是龍灣湖示范區的返鄉創業人員,她從小在夾山頭村長大,畢業后曾在日本和青島等地務工。2018年,程琳受到合伙人政策的感召后返鄉創業,成為山東等閑谷藝術糧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一員。2022年,在地方政府的鼓勵支持下,她成為平臺的合伙人之一,經營兩家民宿,參與直播帶貨,幫助村民銷售蜂蜜、地瓜、核桃等土特產品,不僅增加了自己的收入,還帶動周邊村民增收,成為遠近聞名的創業典型。目前,龍灣湖示范區共招募基礎合伙人42人、成長合伙人132人,培育合作項目45個,實現綜合業態收入約2400萬元,輻射帶動周邊村莊300多人就業。
在“鄉村振興合伙人”機制帶動下,龍灣湖鄉村振興示范區文旅業態蓬勃發展,農文旅融合實現多元化發展。當地發揮非遺傳承人的示范帶動作用,打造集文化、制作、體驗為一體的“山東手造”大集,展示和銷售泗水陶制品、砭石、甘薯、柳編等地方文創產品。將非遺項目與研學課程深度融合,打造魯班記憶木工坊、扎染工坊、陶朱工坊、方寸園等研學空間,成為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孔子文化節等重大節會外國嘉賓的觀摩點,年接待游客20余萬人次。2018年以來,累計吸引游客230余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5億元。等閑谷旅游民宿集聚區成為休閑度假、會議培訓、研學接待等重要場所,2022年被評為首批山東省旅游民宿集聚區。“山東濟寧市泗水縣龍灣湖鄉村振興示范區:新型合伙人機制激活鄉村文旅新業態”入選《2021世界旅游聯盟——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案例》。
圖為2023年4月16日,在東仲都村陶朱工坊,學生們正體驗泥塑制作。 濟寧市泗水縣委宣傳部供圖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緊靠東仲都村黨群服務中心,一座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格外耀眼。據了解,已有來自清華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的10批共150余名師生到此開展田野調查、志愿服務、畢業設計等活動,深度參與產學共融、校地共融,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
伴隨鄉村發展,村民福祉得到不斷提升。村民通過土地依法流轉、托管后能獲得土地流轉費用,產業項目為村民提供家門口就業機會。村莊投資建設養老周轉房、回遷房及老年房共8000平方米,設立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房,組建藝術合唱團,開設“四點半”課堂,實施“微愛媽媽”項目,開展“愛心助學”活動……“合伙人來了后,我們村集體和村民都大大地受益了,歡迎你們也來做合伙人”,村民在暖陽中笑開顏。
記者手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要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是總書記對山東的殷切期望。濟寧市泗水縣以“鄉村振興合伙人”機制吸引人才集聚鄉村,通過強化政府引導作用,盤活農村閑置資源,創新收益分配機制,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有益探索。
創新:綿陽最鮮明的城市底色
《求是》雜志記者 盛 瑋
在科技之城綿陽,有這樣一家企業默默守護著航天夢想。“航天員用于測試生理指標的宇航服線束及連接器就是我們企業生產的。”在四川華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廳,產品設計師查梅蕾站在一個個形狀不一的“管子”前介紹,語氣中滿是自豪。
連接器是電子系統設備之間電流或信號等傳輸與交換的電子部件,是電子設備中不可缺少的關鍵元件之一。從1999年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實現天地往返,到2023年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華豐科技已護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24個年頭。
成立于1958年的華豐科技是一家連接器科研生產型企業。連接器的運用非常廣泛,能夠“上天入地”,除了太空之外,華豐科技研制的連接器還能適應70兆帕的深海環境、80千伏的高壓環境等多種特殊場景——小小的連接器背后,凸顯了強大的科研實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隨著我國發展壯大,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刻不容緩,必須加強技術研發,提高國產化替代率,把科技的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國家才能真正強大起來。
“高速背板連接器”作為移動通訊設備的核心器件,技術含量高、工藝難度大、應用范圍廣,被譽為連接器領域“皇冠上的明珠”。“這類產品曾經只有歐美相關國家能生產,當時有關專家評估國內產品短期內實現替代的難度很大。為了我們自己也能造,大家懷著高度的使命感,從頭開始攻關,加班加點,干勁十足,項目團隊成員平均每月加班時間超過200個小時,不到兩年成功研發了10Gbps、25Gbps、56Gbps三代產品,完成了國外發達國家10年才完成的事!”高速背板連接器的攻關團隊負責人、華豐科技副總工程師何洪回憶道。
華豐科技高速背板連接器的問世,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改變了我國企業在該領域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目前,112Gbps高速背板連接器已經達到國際水平,同時224Gbps高速背板連接器產品已經預研成功,將為通訊領域客戶下一代設備研發提供堅實的產品技術支撐。
華豐科技在連接器上的技術攻關,是綿陽以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推動地區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
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科技成果轉化同樣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綿陽跳出閉門轉化的“思維圈”,打破地域界限,創新建設“云上大學城”、“云上科技城”,通過“云上入駐+線下合作”的方式,推動與綿陽產業結合度高、學科優勢強的高校在綿建設研發機構、創新平臺等,與在綿科研院所、高校、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促進更多科技成果在綿轉化、優秀人才來綿創新創業。“目前,已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24所知名高校入駐‘云上大學城’,29個創新創業團隊入駐‘云上科技城’。”綿陽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李韋說。
“帶著‘大功率壓電陶瓷驅動技術’在云上云下進行推介,現在我們訂單接到手軟。”“云上大學城”創新港浙江大學電磁兼容與安全研發團隊成員黃岸介紹,他們團隊在“云上大學城”技術合作需求揭榜掛帥活動現場,針對寬帶大功率壓電陶瓷研發,解決了壓電陶瓷對驅動信號高帶寬、大功率、高能效等需求。如今,該研發團隊已成功孵化一家科技型企業。
2023年11月22日至26日,第十一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在四川省綿陽市舉行,探月工程、人造太陽、醫用回旋加速器等3000余件我國自主研發的高精尖科技創新成果展品亮相。圖為25日國際科技博覽會現場。 綿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何萍/攝
為打破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中梗阻”,讓更多科技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綿陽創新體制機制,實施“科技助理”制度,從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型企業遴選青年骨干掛職地方擔任科技助理,發揮其熟悉科研、企業的優勢,促進企業需求與院所、高校科研成果的精準對接,有效解決了當地科研和市場“兩張皮”的問題。
“讓更多創新成果走向市場。”科技助理田勇拿出一張表格,上面記錄梳理出的180余項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這些項目進入市場后,都有可能成為“爆款”。田勇跟蹤的“高性能苯基硅橡膠產業化”技術,從研發成果轉化為年收益超億元的8條生產線,只用了不到半年時間。
2022年2月以來,綿陽從在綿科研院所、高校、企業中,遴選三批次共69名懂技術、懂市場的人才擔任科技助理。目前,已遴選收集技術需求和科技成果700余項、完成對接400余項,推動X射線FLASH放療技術等46項科技成果加速轉化,醫用回旋加速器、寬頻帶同軸探針、高速背板連接器等一批“綿陽造”填補了國內空白。
現在,科技創新已成為綿陽最鮮明的城市底色。2023年上半年,綿陽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為8.5%,位列全省第一梯隊;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5.63%,位居全國城市前列。
記者手記:
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指出:“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積極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資源,優化完善創新資源布局,努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著力打造西部地區創新高地。”綿陽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堅持一手抓科技創新,一手促科技成果轉化,持續優化創新生態,培育壯大創新產業集群,不斷提升城市創新能級,更好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