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擦亮“中國制造”的名片
《求是》雜志記者 郭斐然
有一家企業,主營的岸橋產品在港口機械行業連續27年霸榜,獨占全球市場份額七成以上;以“振興中華”為初心,一步一個腳印,成為中國裝備制造業一張閃亮的名片……這,就是上海振華重工。近日,記者奔赴上海實地“打卡探店”。
上海洋山港四期碼頭,駐足在這個世界單體最大的自動化碼頭,身處幾乎空無一人卻異常忙碌的工作現場,被碼頭“中國芯”的科技魅力所震撼。28臺岸橋、121臺軌道吊、145臺自動導引車(AGV)高效運轉,巨大的集裝箱被輕輕抓起又放下,無人駕駛自動引導車往來穿梭,搭載“中國芯”的鋼鐵巨人們“步履輕快”、“舉重若輕”。偌大的碼頭、復雜的港口作業,完全依托總控室的幾名工作人員遠程精準操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裝備制造業是一個國家制造業的脊梁”,“一個地方、一個企業,要突破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于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振華人將這一精神鐫刻在企業發展的基因里。
2015年以前,自動化碼頭的核心技術還被發達國家所壟斷。隨著全球進出口貿易增長,船舶大型化、節能環保化、智能自動化成為港口機械裝備的發展趨勢,一站式解決方案越來越受到用戶青睞。振華重工敏銳覺察到,作為單機設備供應商,如果不能實現功能的升級,就面臨地位降級的風險。只有創新才有出路,振華重工錨定“新一代港口集裝箱起重機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進行一次次探索。
2017年12月10日,洋山港四期碼頭開港。放眼全球,規模如此之大、綜合程度如此之高的自動化碼頭一次性建成投運,史無前例。數十項世界領先的核心技術,特別是振華重工自主研發的“神經”——碼頭設備控制系統,與上港集團研發的“大腦”——智能生產管控系統“雙劍合璧”,首次讓全自動化碼頭搭載上了“中國芯”。2023年洋山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2500萬標準箱,為上海港蟬聯世界集裝箱吞吐量第一港立下了汗馬功勞。
歷史如鑒,歲月淘沙。在位于浦東新區的振華陳列館里,記者深切體會到了振華人質樸而濃烈的愛國情感、堅韌而執著的創新精神。20世紀90年代,歐洲和美、日、韓等國占據全球港口機械市場份額的95%以上,只有十幾名員工的振華重工從1992年成立就立志振興民族工業,在逆境中蓄勢,在風雨中磨礪,靠著自主創新,殺入強手如林的國際市場。黨的十八大以來,振華重工創新的步子邁得更大,增長曲線陡然抬升,2013年世界首創3EPLUS岸橋,2017年世界單體最大自動化碼頭洋山四期開港,2022年全球首創U型工藝布局的廣西北部灣欽州港一期投入運營,2024年全球最先進的海工船之一深水起重鋪管船JSD6000完工……今天,振華重工已成為行業核心技術富集、產品遍布107個國家和地區的“港機之王”。
圖為上海振華重工系統總承包的全球首創U型工藝布局的自動化碼頭——廣西北部灣欽州港自動化碼頭。 上海振華重工新聞中心供圖 陸志東/攝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時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今年5月,總書記在考察山東并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時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否就等于新興產業?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作為一名在傳統產業深耕幾十年的老職工,振華重工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王成深有感觸:“一些歷經數百年歲月的港口碼頭,為什么有的長盛不衰,有的卻繁華不再?一個重要分水嶺就是能否蛻變為匹配現代物流業,提供高安全、高效率、高品質服務的新的港口形態。現在非常明確,就是要運用新技術改造傳統裝備制造業、實現升級向‘新’。”
今天,振華重工研發的基于人工智能視覺識別技術的“智能集卡定位系統”已成功應用于天津港岸橋;“起重機智能著箱系統”被用到寧波舟山港梅山港區輪胎吊產品上;基于無人駕駛技術的自主駕駛無人跨運車,遠銷丹麥奧胡斯碼頭,推動傳統港口實現無人智運變革。
長江入海口的長興島上,坐落著全球最大的港口機械設備制造基地——振華重工長興基地。初夏的長興島,江水蕩漾,滿坡蒼翠。從海工碼頭一路望去,數十臺色彩各異的岸橋正舒展臂膀,一輛輛自動引導車有條不紊地穿行,智能監管、智能決策、自動裝卸無縫連接。低成本、短周期、全智能、高效率、零排放、可復制的自動化碼頭“中國方案”,已經成為世界港口發展的標桿。振華重工不斷推進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越走越自信。
記者手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振華重工循“創新”而生,向“新質”而行,致力于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在裝備制造業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國外到引領創新的跨越式轉變,在推動產業鏈邁向中高端的征程中不斷擦亮“中國制造”的名片,挺起了中國制造業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