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我國社會救助工作快速發展,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中國特色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成。
中國特色社會救助體系“特”在哪里?第一,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作用,推動黨建與社會救助工作融合發展;第二,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維護困難群眾基本權益作為社會救助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第三,始終堅持改革創新,用改革的辦法和創新的思維解決發展中的難題;第四,始終堅持織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堅決守住民生保障最后一道防線。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民政部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按照“保基本、兜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總體思路,切實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讓困難群眾真切感受到黨的政策好、日子有奔頭。圖為安徽省銅陵市郊區民福社區李奶奶拿著救助金存折露出欣慰的笑容。《銅陵日報》高凌君/攝
體現在制度改革方面,2014年國務院頒布《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第一次以行政法規的形式規定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臨時救助等8項社會救助制度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社會救助體系。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創新作出總體設計、系統規劃。社會救助制度由分散的單項救助轉變為綜合的救助體系,基本生活救助、專項救助和臨時救助等各項社會救助制度不斷完善,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更加密實牢靠。
體現在兜底脫貧方面,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是脫貧攻堅“五個一批”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推動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充分發揮臨時救助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的兜底支持作用,實現全國所有縣(市、區)農村低保標準全部動態達到或超過國家扶貧標準,193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低保或特困供養范圍,占全部脫貧人口的19.6%,圓滿完成社會救助兜底脫貧任務,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重要貢獻。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將脫貧不穩定人口、邊緣易致貧人口和突發嚴重困難戶中符合條件的240萬人納入低保或特困供養。
體現在提高救助水平方面,不斷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持續增加社會救助資金投入,建立完善與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適應的社會救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逐步提高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水平。
體現在增強治理方面,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建立全國社會救助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全面建立縣級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加強資源統籌和部門協同,形成救助合力。健全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推進核對信息平臺全國聯網。創新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工作機制,促進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高效聯動。持續開展社會救助績效評價,實施農村低保專項治理及鞏固提升行動,有力糾正社會救助領域群眾身邊的腐敗和作風問題。
體現在提升服務效能方面,建立全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歸集包括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低保邊緣人口、支出型困難家庭等在內的6000多萬低收入人口信息,根據困難類型和致困原因分類給予針對性救助幫扶。推行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加強主動發現,開通部省市縣四級3700多個社會救助服務熱線電話。針對近年來新冠肺炎疫情突發、災情多發的不利影響,及時調整、密集出臺社會救助政策措施,適度擴大最低生活保障和臨時救助范圍,對因疫因災遇困群眾及時給予救助,對老年人、殘疾人、兒童等特殊群體及時提供照料服務,有力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策劃:郭斐然 審核:吳強 王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