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征程,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事業迎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進入與城鄉建設、文化建設、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協調的新階段。我們要統籌好保護與發展、保護與民生、保護與利用、單體保護與整體保護,持續在真重視、真懂行、真保護、真利用、真監督上下功夫,推動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
圖為2023年7月3日拍攝的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新華社記者 李博/攝
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做好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必須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要把黨的領導貫穿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的各方面各環節,落實黨委政府主體責任,不斷完善黨委領導、政府協調、相關部門履職盡責和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大保護格局。建立實施各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向黨委年度專題報告制度。加強干部教育培訓,增加專題培訓課程,開展專項警示教育,提高領導干部在城鄉建設中保護傳承歷史文化的意識和能力。
健全全過程保護工作機制。保護是做好工作的首要前提。要建立健全城鄉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管理制度,持續開展普查認定,把保護對象找出來、掛上牌。切實抓好規劃,編制實施好全國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規劃綱要,加快推進省級體系規劃和新一輪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審批。穩妥開展修復修繕,堅持問題導向,與城市體檢評估工作充分銜接,根據體檢評估結果合理制定年度計劃,切實推進工作。建立以居民為主體的保護實施機制,強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提前介入城鄉建設的工作機制,加強對既有建筑改建、拆除管理。綜合運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提高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等的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推動城鄉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利用是最好的保護。要活化利用歷史建筑、工業遺產,繼續開展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試點,創新技術標準、實施路徑,積極探索適用于歷史建筑的保護方式。依托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地段建設文化展示、傳統居住、特色商業、休閑體驗等特定功能區,培育新業態,創造新就業,讓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在有效利用中煥發新生。穩妥推進城市更新行動,采用“繡花”、“織補”等微改造方式,補足民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推進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改善傳統村落居住條件和生活設施。鼓勵各方主體在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發揮積極作用,引導經營主體持續投入。
強化監督檢查和考核問責。監管必須“長牙帶刺”。要持續做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評估工作,及時總結經驗清單和問題清單,對保護不力的地方進行通報,對問題嚴重的地方報請國務院列入瀕危名單。建立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日常巡查管理制度,健全監督檢查機制,嚴格依法行政,加強執法檢查,及時發現并制止各類違法破壞行為。配合紀檢監察機關監督執紀問責,嚴肅處理因不作為、亂作為導致嚴重破壞的相關責任人。聯合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形成行政執法與檢察監督保護合力,嚴厲打擊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領域侵害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
夯實保護傳承的基礎保障。人才是基礎,法治是保障。要全力推進制修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歷史街區與古老建筑保護條例、傳統村落保護條例,推動各地結合實際開展地方立法,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開展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加快標準研究與制定,鼓勵各地出臺地方標準,上下聯動,建立健全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標準體系。持續加強高等學校、職業學校相關學科建設,強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開展技術人員和基層管理人員的專業培訓,建立健全修繕技藝傳承人和工匠的培訓、評價機制,為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加強常態化、多元化宣傳推廣,利用全媒體平臺,深化數字技術應用,通過專題紀錄片、報紙專欄、數字博物館等多種形式,講好中國歷史文化故事,傳承好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展現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策劃:侯亞景 審核:吳強 監制:王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