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我國面向未來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戰略性舉措,承擔著為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探路的時代重任,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嶄新實踐。
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國際上沒有先例。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殷殷囑托:“要大膽闖、大膽試,開出一條新路來。”
粵港澳大灣區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功不可沒。
創新型引領型改革深入推進。
2018年11月12日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框架內,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創新體制機制,促進要素流通。
在總書記眼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廣東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是“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重大決策”。
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五年多來,珠江兩岸、南海之畔,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正在崛起。這片囊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市的區域,已經成為中國開放水平最高、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圖為2023年11月4日拍攝的珠海橫琴金融島。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攝
重大平臺是大灣區推進改革的“急先鋒”,是帶動粵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載體。
通過在體制機制方面加快改革創新,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先行探索,在產業上根據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形成合作基礎,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珠海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和廣州南沙新區改革成果豐碩,累計形成696項制度創新成果,發布301個制度創新案例,制度創新高地作用更加凸顯,粵港澳協同發展水平顯著提升。
在前海,從便利香港居民開立內地銀行賬戶到便利香港企業跨境投融資,從提升跨境貿易結算便利化水平到適度放寬跨境投融資限制……一項項改革扎實落地、一項項制度穩步建立,僅深港通累計成交金額年均就超過10萬億元,335家金融機構入駐更展現出其強勁的市場吸引力。
在橫琴,通過“跨境通辦、一地兩注”機制,“足不出境”就能實現全流程的商事登記服務,跨境執業的專業人才也同樣如此。今年3月1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如期實現封關運行,“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新政策邁出大步。
在南沙,“灣區之心”已建立起通暢的全球通達網絡體系,跨境貿易新模式改革、“南沙離岸貿易10條”、南沙“離岸易”綜合服務平臺、首批全球商品溯源標準等措施一一出臺,為改革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不斷提速,未來這里預計將新增20萬以上的高端人才,僅在深圳園區已實質推進和落地科研項目超過160個。
高水平對外開放樞紐凸顯。
2023年4月12日下午,廣汽研究院里,面對在場的外資企業代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邀請飽含熱情:“粵港澳大灣區將是今后全球最有前景的增長極之一。歡迎你們到廣東來,到粵港澳大灣區來,到中國來,投資創業,創造企業發展新輝煌。”
開放是灣區與生俱來的基因。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對外開放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南沙港集裝箱碼頭,一艘艘萬噸級遠洋貨輪進進出出。自“一港通”2020年推出以來,南沙已開通19條相關線路,形成了以南沙港為樞紐港,多個珠江內河碼頭和貴陽、株洲、衡陽多個內地鐵路陸港為支線港的港口群。
2023年11月,在廣州舉行的2023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上,達成投資貿易項目859個,總金額2.24萬億元。加上2022年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達成的2.5萬億元投資,僅這兩屆全球招商大會就吸引了近5萬億元投資。
2024年新春開工首日,埃克森美孚在廣東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現場宣布,在大亞灣石化區建設的惠州乙烯一期項目投資已超過310億元人民幣,今年該項目還將再投資100億元,并進行裝置調試、試運行,準備年底開始投產。
當前,大灣區呈現出堅持擴大對外開放、深度參與世界經濟的積極面貌,世界知名企業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建設多點開花。
2021年12月11日,習近平主席向2021年大灣區科學論壇致賀信時指出,粵港澳大灣區要圍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戰略定位,努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推動新興產業發展。
經過多年合作建設,以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和南沙科學城為主要承載區的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起步成勢,以深港河套、粵澳橫琴“兩點”作為結合點,以廣深港、廣珠澳“兩廊”作為主骨架,粵港澳三地創新資源高效集聚。
散裂中子源投入運行并已向港澳及全球科學家開放共享,人類細胞譜系、冷泉生態系統、先進阿秒激光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獲批立項,鵬城云腦Ⅱ穩定運行,未來網絡試驗設施(深圳)基本完成建設……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落戶大灣區,初步構建起支撐信息、生物、材料等領域科研需求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10家省實驗室、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430家省重點實驗室以及31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等實驗室平臺,共同組成梯次銜接、主體多元、特色分明的實驗室體系。
通過建設新型儲能等5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納米智造、生物制造等3家國家產業創新中心,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應用研究為重點的技術創新平臺體系不斷完善,粵港澳三地科學家在“家門口”即可開展最前沿的科學研究。
截至2024年初,“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4年被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評為全球創新指數第二名。目前大灣區研發投入強度超3.4%,研發經費投入、發明專利有效量、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指標均保持全國首位。
更多精彩,詳見《求是》2024年第10期新華社記者文章《勇立潮頭:粵港澳大灣區續寫“春天故事”》
(策劃:魏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