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強調,寧夏要“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為牽引,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深刻闡述了新時代新征程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正確處理的幾個重大關系,其中第一條即為“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的重要論述,必須準確把握并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辯證統一關系,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譜寫好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新篇章。
一
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二者不是割裂的,而是有機統一、相互促進的。事實上,高質量發展的“生態性”和高水平保護的“經濟性”,使得二者能夠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如2023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0.5%,國內生產總值卻同比增加5.2%,達到126萬億元,即為明證。
高質量發展的“生態性”集中體現于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的轉型。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的問題,靠過度消耗資源、嚴重破壞環境來推動經濟增長不僅難以為繼,還會危及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統一于發展方式的綠色低碳轉型。把綠色發展納入新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美麗中國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目標,充分體現了高質量發展的“生態性”特征。同時,高質量發展能夠為更好地實現高水平保護提供物質支撐,為生態保護給予不可或缺的財政、科技和市場支持。
高水平保護的“經濟性”集中體現于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轉化通道。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和內在動力。高水平保護直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升高質量發展的品質。同時,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隨著我國資源環境約束力的進一步體現,經濟再生產越來越依賴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優化。通過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能夠進一步體現出良好生態環境本身也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
二
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既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面臨的重要挑戰,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正確把握的重大關系,進一步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文明意蘊。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我們始終要把握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辯證統一關系,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地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站在高水平保護的高度謀劃高質量發展,通過高水平保護為高質量發展蓄積新動能和新優勢,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譜寫好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新篇章。
注重運用系統思維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各個方面,本身就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推進的過程中,還要充分認識我國當前面臨的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現實要求。發展經濟不能對生態環境“竭澤而漁”,生態保護也不是舍棄經濟發展“緣木求魚”。這就要求我們運用好系統思維,立足全局,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注重統籌兼顧、協同推進,統籌好降碳、減污、擴綠和增長,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系統性、協同性。
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應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和依法治污,加強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和源頭治理,健全完善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監管,強化督查問效。建設一支生態環境保護鐵軍,保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定力,不斷優化執法方式、提高執法效能,依法打擊環境違法行為,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和凈土保衛戰。
構建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產業生態化要求對傳統產業模式進行改造、創新和轉換,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注意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生態產業化則是要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在保護環境的同時,開發生態資源。為此,應加快調整產業模式和結構,創新技術,提高生產領域的資源環境效率,實現產業生態化改造。培育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產和清潔能源產業,實現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化。同時,加快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倒逼和引導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
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新質生產力具備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質量的特征,也是一種綠色生產力,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能。在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應加大綠色創新投入,加快綠色技術的推廣應用,在積極發展綠色產業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同時,深化數字技術賦能綠色發展,積極發揮數字產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在數字技術與綠色發展的融合中,進一步探索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
(作者:周興會,系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