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國際發展合作中積累了從理論到實踐的豐富經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等豐富了國際公共產品供給,展現了中國大國責任擔當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強調通過合作共贏、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發展,實現全人類的共同繁榮,是中國對全球發展問題的深刻思考和積極回應。在這一倡議的指引下,中國的發展經驗和知識為各國發展提供了借鑒。日前,全球共享發展行動論壇第二屆高級別會議在北京舉行。與會人士積極評價中方與各方協調行動,推動全球發展倡議合作不斷走深走實。
迄今為止,全球發展項目庫項目總數超過1000個,已完成和正在實施的項目超500個。中方還將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整合升級為“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并進一步增資,同20多個國際組織在60多個國家實施了140多個三方合作項目。全球共享發展行動論壇第二屆高級別會議鼓勵創新合作模式,著力在減貧、衛生、綠色等領域打造一批“小而美”品牌、落地一批新項目,從“小切口”做出“大文章”。
10年前,我和團隊踏上了坦桑尼亞的土地,開啟了一段充滿希望與挑戰的南南合作旅程。那時,當地玉米地里稀疏的植株就是非洲糧食安全面臨挑戰的縮影。為了幫助當地提高農作物產量,我們提出改變種植技術、引入新的管理經驗。
合理密植是中國的傳統種植技術。高產的玉米地每畝可以種植3000到5000株,但在坦桑尼亞很多鄉村,每畝地只能種植1000到2000株。我們著手在坦桑尼亞莫羅戈羅省的一個村莊“整村推進”玉米合理密植技術。第一年,只有一戶農戶選擇了我們的技術,這一戶種的6畝玉米第二年產量從之前每畝100多斤增長到了500多斤。當地農戶看到了效果和實惠,紛紛開始采用玉米合理密植技術。為了在全省范圍推廣這一技術,我們與當地政府、高校和農戶緊密合作,建立了技術培訓和支持體系,在全省發起了“千戶萬畝玉米增產示范工程”。10年來,合理密植技術成了當地玉米種植主推技術,玉米普遍增產。“小技術”給當地農村帶來了“大豐收”。
坦桑尼亞農村人口主食玉米,蛋白營養攝取不足,兒童營養問題尤為突出。我們在推廣合理密植技術的基礎上,開始在莫羅戈羅省的4個村莊推廣玉米大豆套種技術,并引導村民制作豆漿和豆制品。大豆不僅提升了土壤肥力,還為當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營養來源。看到當地農民做出豆漿,聽到學校的孩子說豆漿“好喝”,我們非常感動。坦桑尼亞農村缺乏電力,我們把手搖小石磨帶到當地,支持村民在村里建了“豆品餐館”,村頭還出現了賣豆漿的早餐車。 “小豆子”為當地農民帶來了“大營養”。
我們將農業技術和經驗傳播到廣大發展中國家,讓其生根發芽,改善了當地民眾的生活。通過一系列“小而美”的民生項目,中國展現了推動全球發展的領導力和執行力。這些項目帶動技術傳播,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寫照。
中國在國際發展合作中積累了從理論到實踐的豐富經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等豐富了國際公共產品供給,展現了中國大國責任擔當。中國的發展經驗將全球視野與地方實際相結合,以實現包容性和可持續發展。在推動落實全球發展倡議的過程中,中國堅持以人為本,以地方性知識為核心,強調發展應基于當地的實際情況,尊重和利用當地資源。將現代技術和管理方式與傳統、地方性知識有機結合,并推行嵌入式發展模式,助力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國發展理論不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國的發展模式和成功經驗,也為促進全球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國將繼續發揚合作精神,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深化務實合作,共同應對挑戰,為建設更加公平、包容和可持續的世界貢獻中國智慧,譜寫國際發展合作的新篇章。
(作者為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講席教授、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名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