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成人還是孩子,參與生態環境保護行動時,懷抱的都應該是對世界的好奇、對自然的熱愛,而不是應付作業的煩惱和無奈
剪開、洗凈、曬干、疊好、捆扎整齊的牛奶盒,在二手網站賣到幾毛錢一個。誰會買呢?部分小學生的家長。為什么要買?為了交到學校。原來,部分學校為了引導學生參與環保行動,呼吁孩子們上交牛奶盒。雖然是“自愿”參與,但在評優機會、給老師留下好印象等種種有形和無形的影響下,很多孩子和家長不得不“卷”起來,有的全家上陣喝牛奶,有的干脆上二手網站買。
學校布置這項作業的本意是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卻無形中給學生和家長增添了負擔,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金錢,實際效果與初衷背道而馳。
保護生態環境應該是內化于心的意識和理念、外化于行的習慣與探索;教育賦予人的應該是知識的傳承、品德的培養和創新精神的激發。不論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還是從教育的角度來說,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教育都不應該用如此方式開展,其效果也不應被如此刻板地衡量。
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激發學生潛能、培養責任感和創新能力。生態環保教育應該讓學生能夠主動、投入地參與相關活動。讓學生交牛奶盒的做法不僅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相反還可能導致他們產生誤解和抵觸。
量化指標有其便于管理和評價的優勢,但具體問題還需具體分析。生態環保教育應當以更加科學的方式進行。無論成人還是孩子,參與生態環境保護行動時,懷抱的都應該是對世界的好奇、對自然的熱愛,而不是應付作業的煩惱和無奈。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和素養的積累,常常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假期旅行時享受了青山綠水的美,便更愿意呵護它們;日常玩耍時體會了挖土賞花的樂,便更樂意了解它們。
其實,近年來,生態環保教育方面的探索已卓有成效:相關科普內容創作、傳播活躍而繁榮,環保設施大量開放,自然教育廣泛開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保護生態、節約資源、合理消費、低碳生活已經成為人們的自覺。
希望那些“引導”學生交牛奶盒的學校能及時調整要求,合理利用身邊、網上的教學資源,科學開展相關教學,真正提升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