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在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部分,強調要“健全預期管理機制”,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準確把脈當前經濟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舉措,也是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的關鍵任務。健全預期管理機制,有助于我們在應對全球經濟發展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過程中,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一
預期管理,是政府部門通過政策信號、信息溝通和輿論引導等手段,向市場傳遞指向明確、邏輯一致的信息,引導微觀主體對經濟形勢、政策走向、未來發展等形成合理預期的宏觀經濟治理方法。健全預期管理機制,就是進一步優化相關制度和政策設計,引導微觀主體形成關于政策走向和經濟發展的合理預期,減少預期偏差,避免不良預期或超預期,從而減少不確定性,提振市場信心。健全預期管理機制,是宏觀經濟治理理念和方法的創新,它將政策由“宏觀視角”“單一視角”和“事后視角”拓展到“微觀視角”“綜合視角”和“事前視角”,更好體現了“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決定》提出健全預期管理機制,表明宏觀調控更加關注宏觀經濟發展的微觀基礎,更加注重微觀主體的心理活動和經濟行為,更加注重對經濟風險的事前研判和預警。
健全預期管理機制,有利于提高宏觀調控效率。首先,政府可以更加精準地把握市場脈搏,進而制定符合市場需求的政策措施,增強宏觀政策的前瞻性、針對性和主動性。其次,對經濟形勢的準確預判和對預期的合理引導,可以讓微觀主體更加清楚政策的意圖和方向,從而進一步引導和穩定市場預期。明確、清晰且穩定的政策預期,能夠使微觀主體更迅速、合理調整自身的經濟行為,從而使政策的傳導機制更加順暢,減少政策實施障礙和扭曲,增強政策的靈活性和有效性。穩定的市場預期,可以促使更多微觀市場主體注重進行長期規劃,從而進一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健全預期管理機制,有利于實現宏觀政策的協調統一。健全預期管理機制,有利于從更加綜合、更加全面的視角審視宏觀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高政府宏觀經濟治理的規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促使宏觀經濟治理目標制定和政策手段運用保持統一、連貫和協同,使不同的宏觀政策能夠形成政策合力,有效避免政策“合成謬誤”。微觀主體對未來經濟發展和政策走向有清晰且穩定的預期,有助于實現政策總量性指標與結構性指標的有機銜接、約束性指標與預期性指標的整體統籌,實現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性政策的優化組合,避免政策之間的沖突和矛盾,促進宏觀政策的協同和協調。
健全預期管理機制,有利于增強資本市場和經濟發展的內在穩定性。健全預期管理機制,可以有效降低不確定性,增強市場信心,避免過度樂觀或悲觀情緒導致的市場泡沫或恐慌,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信息發布的規范和透明,可以增強市場的信息對稱性,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市場扭曲和不公平交易行為,有利于市場的健康發展。減少信息不對稱和降低市場不確定性,可以提高市場參與者的決策效率,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市場的有效運行,有助于及時發現、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經濟金融穩定。當微觀主體對未來的預期較為明確和樂觀時,微觀主體的活力可以得到更為充分的釋放,提振經濟發展信心,推動經濟穩定增長和長期向好。
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預期管理。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將“穩定市場預期”納入健全宏觀調控體系的框架之中,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實施宏觀調控要更加注重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心理預期”。但是,我國的預期管理仍存在政策工具相對缺乏、宏觀政策傳導渠道不太通暢、預期管理效果不夠明顯等不足。因此,應著力從以下方面加快健全預期管理機制,為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建立健全對微觀主體預期的調查統計和監測體系。一是進一步完善微觀主體預期的調查統計制度,加大調查統計范圍,定期開展關于微觀主體預期的調查工作,構建關于微觀主體預期的衡量指標體系和數據庫,及時了解企業和居民等微觀主體對經濟形勢、政策走向等方面的預期情況;二是建立關于微觀主體預期變化的監測機制和平臺,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加強對微觀主體預期的實時監測和動態分析,為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建立重大政策信息發布協調機制。健全政策信息共享平臺,加強政府各部門之間、政府與社會各界之間的信息共享,通過權威渠道及時、準確向社會公布各項改革政策的目標、內容、實施步驟和預期效果,提高政策透明度,避免信息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建立重大政策信息發布協調機制,完善信息發布制度,明確信息發布標準、流程,以及不同領域政策信息發布的主體和主渠道,通過有效的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避免出現政策沖突和信息不一致的現象。
建立常態化信息溝通協調機制。搭建政府與市場主體之間的溝通平臺,構建多元化政策溝通方式,形成全方位的信息傳播網絡,有效提升與公眾的溝通效率。一方面,及時準確將政策動向、經濟狀況等信息傳遞給市場主體,對于重要的改革政策,政府應組織專業人員進行深入解讀,向社會公眾解釋政策的意圖和影響。另一方面,建立市場主體的信息反饋機制,鼓勵市場主體及時反饋自身訴求,形成雙向溝通的良性循環,相關政府部門應及時收集、整理和分析這些反饋信息,積極回應市場關切,引導和穩定市場預期。
完善預期管理的政策體系和機制。構建明確、科學、合理的政策調控目標體系,厘清目標邏輯,科學估算目標值,兼顧短期目標和中長期目標、內部目標和外部目標,從中長期或跨周期視角推動制度創新、進行制度設計,降低政策波動性和不確定性。改善前瞻性指引和央行溝通效果,不僅重視專家型微觀主體的反應,也要關注非專家型微觀主體的行為反應。引入直接影響微觀主體預期的政策工具,不斷豐富可用于預期管理的政策工具箱,如財政政策溝通、非常規財政政策等,進一步完善預期管理的政策體系。優化宏觀政策的預期傳導機制,暢通政策傳導渠道,提高預期管理效果。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精準分析各項政策的疊加效應,堅決避免“合成謬誤”和“分解謬誤”。
(作者:王立勇,系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基于行為和預期管理的財政政策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