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一組紅紅火火的消費數據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全國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共發送旅客約2.26億人次,比2022年同期增長71.2%;實現國內旅游收入3758.43億元,同比增長30%;電影票房達到67.58億元,位列中國影史春節檔票房第二位。強勁的數據,生動反映了我國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火熱,也彰顯出我國經濟復蘇的活力和市場信心的提振。
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現實需要,是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主動選擇,是應對國際環境深刻變化的必然要求,是更高效率促進經濟循環的關鍵支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深度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的同時,不斷提升國內供給質量水平,著力釋放國內市場需求,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內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我國通過擴大內需有效應對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沖擊,積累了成功經驗。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對推動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進行了長遠謀劃。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深刻指出“擴大內需并不是應對金融風險和外部沖擊的一時之策,也不是要搞大水漫灌,更不是只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而是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建立起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釋放內需潛力,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擴大居民消費,提升消費層次,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反復強調“要圍繞擴大內需深化改革,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為推動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提供了科學指引。
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國內市場基礎更加扎實,我國這一全球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還將不斷成長壯大,國內市場空間更趨廣闊。同時,我國擴大內需也面臨不少制約。當前,總需求不足是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在2023年第4期《求是》雜志刊發的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當前經濟工作的幾個重大問題》中,總書記著眼“大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會再生產實現良性循環”,就“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作出部署。
“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消費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入推進,消費日益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三方面要求:一是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使消費潛力充分釋放出來;二是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特別是要提高消費傾向高、但受疫情影響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費能力;三是合理增加消費信貸,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教育醫療文化體育服務等消費。
“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當前,民間投資預期較弱,政府投資必須發揮好引導作用,這是應對經濟周期性波動的有力工具。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六方面要求:一是在打基礎、利長遠、補短板、調結構上加大力度,加快實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強交通、能源、水利、農業、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區域間基礎設施聯通;二是支持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實施城市更新行動、鄉村建設行動;三是加大科技和產業投資,超前開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建設;四是政策性金融要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加大對符合國家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導向重大項目的融資支持力度,兼顧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五是放寬民間投資市場準入,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六是加強項目儲備和前期工作,強化要素保障。
出口作為外需,也是社會總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繼續發揮出口對經濟的支撐作用”,要求穩住對發達國家出口,擴大對新興經濟體出口,提升加工貿易水平,提高出口附加值,擴大服務貿易,發展數字貿易,鞏固拓展新能源汽車等新產業出口優勢,積極擴大先進技術、重要設備、能源資源等產品進口,發揮好中歐班列作用,加快建設貿易強國。
(編輯:吳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