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糧食危機,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了。”在2023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堅實有力的話語,為奮進新征程的中國人民注入了強大信心。
只有把牢糧食安全主動權,才能把穩強國復興主動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帶領億萬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更好、也更牢,國家倉廩充實,為經濟社會行穩致遠夯實了根基。
“農業強,首要是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必須強。”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頭等大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在《求是》雜志新近刊發的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總書記緊緊圍繞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部署,貫通歷史和現實、國際和國內,就提升糧食產能、確保糧食安全提出明確要求:“必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既要抓物質基礎,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也要抓機制保障,做到產能提升、結構優化、韌性增強、收益保障、責任壓實。
“提升糧食產能仍然是首要任務”。我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高平臺上,越往前走難度越大。習近平總書記有針對性地提出一系列重要措施,強調要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抓緊制定實施方案,把任務落實下去。提產能關鍵還是抓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總書記明確要求:一要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非農化”、有效防止“非糧化”。二要堅持良田糧用大原則,良田好土要優先保糧食。三要統籌考慮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保障、農民增收的關系,留出一定過渡期,加強政策引導。四要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五要選準突破口,持續發力、協同攻關,把種業振興行動切實抓出成效,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加快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
“農民種糧能掙錢,糧食生產才有保障”。保障14億多人的糧食安全,必須回答好誰來種地的問題。2022年6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安徽省太和縣種糧大戶徐淙祥的回信中指出,這些年,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舉措,就是要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讓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日子越過越好。字里行間,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億萬農民的深切關懷和對糧食安全的高度重視。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篇重要講話中,總書記提出三個方面要求:一是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完善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的政策體系,完善農資保供穩價應對機制,穩定農民預期、降低生產風險。二是創新糧食生產經營方式,延伸產業鏈條,實現節本增效。三是出實招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探索產銷區多渠道利益補償辦法,“既不能讓種糧農民在經濟上吃虧,也不能讓種糧大縣在財政上吃虧”。
“要在增產和減損兩端同時發力”。保障14億多人的糧食安全,既要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也要讓節約糧食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節約糧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要制止餐飲浪費行為,推動建設節約型社會,并以身作則在全社會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新風尚。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篇重要講話中,總書記算了一筆賬:“據有關機構估算,每年損失浪費的食物超過22.7%,約9200億斤,若能挽回一半的損失,就夠1.9億人吃一年。”數據最能說明問題,數據也會令人警醒。總書記明確要求:要樹立節約減損就是增產的理念,推進全鏈條節約減損,健全常態化、長效化工作機制,每個環節都要有具體抓手,越是損失浪費嚴重的環節越要抓得實;要持續深化食物節約各項行動,強化剛性約束,加大工作力度,盡快取得更大成效。
“樹立大食物觀”。翻開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樹立大食物觀”首次被納入“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章節。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篇重要講話中,總書記就樹立大食物觀提出兩個方面要求:一要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在保護好生態環境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二要發展日光溫室、植物工廠和集約化畜禽養殖,推進陸基和深遠海養殖漁場建設,拓寬農業生產空間領域。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必須保證其他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總書記特別強調要“抓好大豆和油料生產,抓好生豬和‘菜籃子’工程”。
“務必把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扛在肩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衡量一個地方領導干部得不得力、合不合格,“不僅僅看GDP、能不能抓上幾個項目”,“更主要看是否按照黨中央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局部服從整體,把糧食安全這類黨中央交辦的大事要事辦好辦妥”。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很明確,“現在關鍵是要嚴格考核,督促各地真正把責任扛起來”。
(編輯:高天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