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人類要破解共同發展難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國際合作和開放共享。”2023年5月25日,2023中關村論壇在北京開幕,習近平總書記專門發來賀信,充分體現了對科技創新和國際合作的高度重視。
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既是科技創新的客觀規律,也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登高望遠,把握世界發展潮流,順應時代發展大勢,深刻指出,“盡管國際形勢風云變幻,但開放發展的歷史大勢不會變,攜手合作、共迎挑戰的愿望也不會變”;“在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深入發展的條件下,創新要素更具有開放性、流動性,不能關起門來搞創新”;“科技成果應該造福全人類,而不應該成為限制、遏制其他國家發展的手段”,等等。這些重要論述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廣泛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指明了方向。
中國始終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不僅推動自身進步,也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貢獻。放眼全球,中國已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簽訂了117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應對氣候變化,保障糧食安全,守護人類生命健康,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合研究取得豐碩成果。
當前,國際科技合作面臨少數國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沖擊和挑戰。在《求是》雜志新近刊發的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加強基礎研究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總書記闡明中國立場:“人類要破解共同發展難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國際合作和開放共享,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成為獨立的創新中心或獨享創新成果”;明確要求:“我國要堅持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擴大基礎研究等國際交流合作,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構筑國際基礎研究合作平臺,牽頭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加大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力度,圍繞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外層空間利用等全球問題,拓展和深化中外聯合科研。
——前瞻謀劃和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參加或發起設立國際科技組織,支持國內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組織同國際對接,完善法律法規、倫理審查規則和監管框架。
——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努力增進國際科技界開放、信任、合作,以更多重大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并有效維護我國的科技安全利益。
(編輯:高天鼎)